唯唯否否

成語拼音

wěi wěi fǒu fǒu

唯唯否否成語解釋

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聲;否否別人說否,自己也跟着說否。形容膽小怕事,一味順從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君所謂可,據(指梁邱據)亦曰可;君所謂否,據亦曰否。”

成語典故

請你作出明確的回答,不要唯唯否否。

成語造句

對於這件事,他沒有明確的態度,總是唯唯否否,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想法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常常能看到各種臣子的姿態。有的直言進諫,有的阿諛奉承,而還有一種,便是唯唯否否之輩。 話說在某個朝代,有一位名叫李進的官員。他在朝中任職多年,卻一直未曾有過顯著的政績。其爲人處世,總是謹小慎微,對上級的命令,常常是唯唯否否。 一次,朝廷商議一項重大的改革舉措。衆多大臣們各抒己見,有的堅決支持,認爲此舉能夠強國富民;有的則強烈反對,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。而李進在這場激烈的討論中,卻始終沉默不語。當皇帝詢問他的看法時,他先是唯唯諾諾地表示贊同,然而當看到反對一方的大臣們臉色不悅時,又忙不迭地否否稱不可行。他這種左右搖擺、毫無主見的態度,令皇帝大爲不滿。 又有一回,邊疆戰事喫緊,需要朝廷選派將領出徵。大臣們紛紛舉薦有勇有謀的將領,而李進卻因爲害怕得罪任何一方勢力,對於各方推薦的人選,都是唯唯否否,既不說好,也不說不好。結果因爲決策的延誤,導致邊疆戰局一度惡化。 李進的這種唯唯否否的作風,在朝中逐漸引起了衆人的反感。其他官員們私下議論,認爲他毫無擔當,只知明哲保身。而那些一心爲國的忠臣,則對他的行爲感到痛心疾首。 歷史上,也不乏有堅定立場、敢於直言的忠臣良將。如唐朝的魏徵,面對唐太宗的決策,敢於直言不諱,提出自己的見解,從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。而李進之流,在面對是非問題時,不敢堅定立場,只知唯唯否否,最終不僅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樹,還成爲了後人引以爲戒的反面教材。 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也應當以李進爲鑑,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,不能總是唯唯否否,否則必將一事無成。

唯唯否否-成語圖片

唯唯否否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