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身断发

成语拼音

wén shēn duàn fā

文身断发成语解释

古代荆楚、南越一带的习俗。身刺花纹,截短头发,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◇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。

典故出处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那个古老的部落里,人们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和表达独特的信仰,常常做出一些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,比如文身断发。

成语故事

在远古时期,有一个部落,其族人生活在广袤的大地之上。 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大禹,他是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领袖。当时,洪水泛滥,淹没了大片的土地,百姓们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。大禹肩负起治理洪水的重任,带领着部落的人们与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。 大禹一心扑在治水的事业上,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,却都没有进去探望。他风餐露宿,日夜操劳,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。 在治水的过程中,大禹遇到了重重困难。有些部落不愿意配合他的治水计划,认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然而,大禹并没有放弃,他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毅力,逐渐说服了那些部落,让大家团结起来,共同应对洪水的威胁。 为了表达自己治水的决心,大禹甚至做出了“文身断发”的举动。他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象征着勇气和决心的纹身,剪断了头发,不再顾及个人的形象和舒适。他以身作则,告诉众人,治水之事不成功,便永不回归正常的生活。 这种决绝的态度,深深震撼了部落的人们。大家纷纷效仿大禹,齐心协力,投入到治水的工作中。 经过多年的努力,大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洪水,让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。他的“文身断发”之举,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,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。 正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中所记载:“越王勾践,其先禹之苗裔,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。封于会稽,以奉守禹之祀。文身断发,披草莱而邑焉。”大禹的后裔勾践也曾“文身断发”,以示与中原的区别,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“文身断发”这个成语,不仅代表了一种外在的行为,更蕴含着一种为了达成目标,不惜牺牲自我、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。

文身断发-成语图片

文身断发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