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身斷髮
成語拼音
- wén shēn duàn fā
文身斷髮成語解釋
- 古代荊楚、南越一帶的習俗。身刺花紋,截短頭髮,以爲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◇常用以指較落後地區的民俗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那個古老的部落裏,人們爲了適應特殊的環境和表達獨特的信仰,常常做出一些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,比如文身斷髮。
成語故事
- 在遠古時期,有一個部落,其族人生活在廣袤的大地之上。
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大禹,他是一位極具智慧和勇氣的領袖。當時,洪水氾濫,淹沒了大片的土地,百姓們流離失所,苦不堪言。大禹肩負起治理洪水的重任,帶領着部落的人們與洪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。
大禹一心撲在治水的事業上,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,卻都沒有進去探望。他風餐露宿,日夜操勞,足跡遍佈了大江南北。
在治水的過程中,大禹遇到了重重困難。有些部落不願意配合他的治水計劃,認爲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然而,大禹並沒有放棄,他憑藉着自己的真誠和毅力,逐漸說服了那些部落,讓大家團結起來,共同應對洪水的威脅。
爲了表達自己治水的決心,大禹甚至做出了“文身斷髮”的舉動。他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象徵着勇氣和決心的紋身,剪斷了頭髮,不再顧及個人的形象和舒適。他以身作則,告訴衆人,治水之事不成功,便永不迴歸正常的生活。
這種決絕的態度,深深震撼了部落的人們。大家紛紛效仿大禹,齊心協力,投入到治水的工作中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大禹終於成功地治理了洪水,讓百姓們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。他的“文身斷髮”之舉,也成爲了千古傳頌的佳話,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。
正如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中所記載:“越王勾踐,其先禹之苗裔,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。封於會稽,以奉守禹之祀。文身斷髮,披草萊而邑焉。”大禹的後裔勾踐也曾“文身斷髮”,以示與中原的區別,並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。
“文身斷髮”這個成語,不僅代表了一種外在的行爲,更蘊含着一種爲了達成目標,不惜犧牲自我、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。
文身斷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