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笔弄文

成语拼音

wǔ bǐ nòng wén

舞笔弄文成语解释

指舞文弄墨。

典故出处

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议对》若不达政体,而舞笔弄文,支离构辞,穿凿会巧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他平日里总喜欢发表一些观点和文章,看似才华横溢,实则不过是舞笔弄文,缺乏深度和内涵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,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书生。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,但自幼聪慧,对读书写字有着浓厚的兴趣。 李明家境贫寒,无法进入昂贵的私塾学习。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,常常跑到村里的学堂外偷偷听课。回家后,他便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,刻苦异常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明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。他能够识文断字,且文笔逐渐展露锋芒。村里的人们都对他称赞有加,认为他日后必定能有所成就。 然而,李明并没有因此而满足。他深知自己所学有限,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,他决定离开家乡,前往繁华的京城求学。一路上,他风餐露宿,历经艰辛,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。 到了京城,李明发现这里人才济济,竞争异常激烈。但他没有气馁,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。他日夜苦读,不断磨练自己的文笔。 一次偶然的机会,京城举行了一场文学比赛。李明决定参加,一试身手。在比赛中,他凭借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,文思泉涌,奋笔疾书。 比赛结束后,他的文章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赏。渐渐地,李明在京城的文坛崭露头角。 可成名之后的李明,心态却发生了变化。他开始沉迷于众人的追捧,频繁参加各种宴会,与达官贵人交往,渐渐忘记了自己当初求学的初心。 他不再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,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结交权贵、谋取私利上。他的文章也变得华而不实,空洞无物。 曾经赏识他的一位老学者看到他的变化,痛心疾首地对他说:“你本有着出众的才华,却因一时的虚荣和利益,舞笔弄文,失去了文字的灵魂和真谛。若再不悔改,终将自毁前程。” 李明听了这番话,如梦初醒,懊悔不已。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,想起当初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。从此,他重新审视自己,回归初心,再次专注于文学创作,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舞笔弄文,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内涵,终会迷失方向。只有坚守初心,用真心和真情去书写,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。

舞笔弄文-成语图片

舞笔弄文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