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大不捐
成语拼音
- xì dà bù juān
细大不捐成语解释
- 细微,小;捐舍弃。小的大的都不抛弃。形容包罗一切,没有选择。
典故出处
- 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。”
成语典故
- 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,也有两吊的,也有一吊的,真正是细大不捐,积少成多,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。★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回
成语造句
- 做慈善的时候应该心怀大爱,不管捐赠的物品是大是小,价值是高是低,都要一视同仁,正所谓细大不捐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个名叫李贤的官员。
李贤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,自幼聪慧好学,心怀报国之志。通过不懈的努力,他终于踏上了仕途。
初入官场时,李贤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且贫困的地区任职。那里民生凋敝,百姓生活困苦。李贤没有丝毫抱怨,而是立刻投入到改善当地民生的工作中。
他不辞辛劳地走访乡间,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。无论大事小事,他都认真对待,绝不敷衍。对于农业生产,他积极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,提高粮食产量;对于教育,他大力兴办学校,聘请良师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;对于治安,他加强巡逻,严厉打击盗贼,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,李贤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:细大不捐。他深知,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,都可能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;每一个小小的改进,都可能为当地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。
有一次,当地的一条灌溉水渠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了裂缝,导致部分农田无法得到及时灌溉。这本是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,但李贤却极为重视。他立刻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修,自己也亲临现场指挥。有人劝他说:“大人,这不过是一条小水渠,何必如此劳心费力?”李贤严肃地回答:“民生之事,无分大小。这条水渠虽小,却关乎众多百姓的收成,怎能忽视?”
在李贤的精心治理下,这个地区逐渐变得繁荣起来,百姓安居乐业。他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赏识,被调往更大的地区任职。
然而,无论身处何地,李贤始终保持着“细大不捐”的工作态度。他深知,为官一任,就要造福一方,任何关乎百姓的事情,无论大小,都应尽心尽力去做好。
李贤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,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。人们从他的事迹中明白了,“细大不捐”不仅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,对百姓的关爱,以及对事业的执着和敬业精神。
细大不捐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