势如破竹

成语拼音

shì rú pò zhú

势如破竹成语解释

势:气势,威力。形势就象劈竹子,头上几节破开以后,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。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
典故出处

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
成语典故

三国末年,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,夺取魏国政权以后,准备出兵攻打东吴,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。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。多数人认为,吴国还有一定实力,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,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。 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,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。杜预认为,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,忙灭掉它,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。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,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。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,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,以免留下后患。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,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。公元279年,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,分成六路水陆并进,攻打吴国,一路战鼓齐鸣,战旗飘扬,战士威武雄壮。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,斩了吴国一员大将,率领军队乘胜追击。在沅江、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,纷纷打开城门投降。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。此时,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,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。杜预坚决反对退兵,他说:“现在趁士气高涨,斗志正旺,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,势如破竹(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,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),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!”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,直冲向吴都建业,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。晋武帝统一了全国。  故事出自《晋书 杜预传》。成语“势如破竹”,形容战斗节节胜利,毫无阻挡。

成语造句

他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,发展得势如破竹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成语故事

在西晋时期,有一位杰出的将领名叫杜预。当时,晋武帝司马炎决心灭掉东吴,实现全国的统一。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,负责指挥这场重要的战役。 杜预率领大军一路南下,接连攻克了东吴的许多城池。他的军队士气高昂,作战勇猛,每战皆胜。面对晋军的强大攻势,东吴的军队节节败退,毫无还手之力。 在进攻东吴的过程中,杜预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能力。他善于分析战局,制定出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。他指挥军队迅速推进,不给东吴军队喘息和调整的机会。 随着晋军的不断胜利,杜预的军队势如破竹,一路所向披靡。许多东吴的将领看到大势已去,纷纷投降。杜预对这些投降的将领和士兵采取了宽容和善待的政策,这使得更多的东吴军队和百姓愿意归顺晋朝。 在杜预的带领下,晋军最终成功地攻克了东吴的都城建康,东吴灭亡。至此,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。 杜预的这场胜利,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卓越才能,也为西晋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。而“势如破竹”这个成语,也正是因为杜预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流传下来。它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,就像劈竹子时,头上几节破开以后,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一样。后来,人们在遇到进展顺利、毫无阻碍的事情时,就会用“势如破竹”来形容。 历史上,如杜预这样能够势如破竹取得胜利的事例还有很多。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,他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政治智慧,先后灭掉了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。在这个过程中,秦始皇的军队也是势如破竹,迅速征服了各个诸侯国。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,当具备了足够的实力、正确的策略和坚定的信念时,就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势如破竹,取得辉煌的成就。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、工作中,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,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,勇往直前,去迎接各种挑战,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。

势如破竹-成语图片

势如破竹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