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不忍则乱大谋
成语拼音
-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
小不忍则乱大谋成语解释
-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。
典故出处
- 《论语·卫灵公》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面对他人的挑衅,他选择了沉默和退让,因为他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,此刻的忍耐是为了今后更大的成功。
成语故事
- 在春秋时期,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一直觊觎兄长的君主之位。起初,共叔段只是私下里扩充自己的封地,招兵买马,增强实力。
郑庄公的大臣们纷纷进谏,劝庄公尽早采取行动,制止共叔段的野心膨胀。然而,郑庄公却表现得颇为宽容,似乎对共叔段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。
大臣们心急如焚,认为庄公太过软弱,任由共叔段胡作非为。但郑庄公却平静地说:“不必着急,他现在的行为还不足以构成大患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共叔段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。他不仅私自修建城墙,超越了规制,还不断训练士兵,准备发动叛乱。
终于,共叔段觉得时机成熟,公然起兵造反。而此时的郑庄公却早有准备,迅速出兵镇压。由于共叔段的叛乱准备并不充分,加之郑庄公的军队训练有素、指挥得当,共叔段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,他本人也落得个流亡的下场。
事后,大臣们对郑庄公当初的容忍表示不解。郑庄公这才解释道:“共叔段的野心日益膨胀,如果我过早地对他加以制裁,恐怕会引起民众的不满,也会让他更加警惕,反而不好对付。我一直容忍他,就是要让他的罪行充分暴露,让百姓看清他的真面目,这样我再出手,便能名正言顺,一举将其击败。这便是所谓的‘小不忍则乱大谋’。”
在历史的长河中,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比如楚汉相争时,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中,也曾多次忍辱负重。鸿门宴上,刘邦险些丧命,但他却能忍住一时之气,向项羽示弱,这才得以全身而退,最终成就帝业。
由此可见,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对手时,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冲动和小利所迷惑,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谋略。有时候,暂时的忍耐并非懦弱,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的目标。若因一时之“小不忍”,而贸然行事,很可能会打乱全盘计划,导致“乱大谋”的结局。
小不忍则乱大谋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