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不忍則亂大謀
成語拼音
-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
小不忍則亂大謀成語解釋
-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。
典故出處
- 《論語·衛靈公》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面對他人的挑釁,他選擇了沉默和退讓,因爲他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,此刻的忍耐是爲了今後更大的成功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一直覬覦兄長的君主之位。起初,共叔段只是私下裏擴充自己的封地,招兵買馬,增強實力。
鄭莊公的大臣們紛紛進諫,勸莊公儘早採取行動,制止共叔段的野心膨脹。然而,鄭莊公卻表現得頗爲寬容,似乎對共叔段的所作所爲視而不見。
大臣們心急如焚,認爲莊公太過軟弱,任由共叔段胡作非爲。但鄭莊公卻平靜地說:“不必着急,他現在的行爲還不足以構成大患。”
隨着時間的推移,共叔段的行爲愈發肆無忌憚。他不僅私自修建城牆,超越了規制,還不斷訓練士兵,準備發動叛亂。
終於,共叔段覺得時機成熟,公然起兵造反。而此時的鄭莊公卻早有準備,迅速出兵鎮壓。由於共叔段的叛亂準備並不充分,加之鄭莊公的軍隊訓練有素、指揮得當,共叔段的叛亂很快就被平息,他本人也落得個流亡的下場。
事後,大臣們對鄭莊公當初的容忍表示不解。鄭莊公這才解釋道:“共叔段的野心日益膨脹,如果我過早地對他加以制裁,恐怕會引起民衆的不滿,也會讓他更加警惕,反而不好對付。我一直容忍他,就是要讓他的罪行充分暴露,讓百姓看清他的真面目,這樣我再出手,便能名正言順,一舉將其擊敗。這便是所謂的‘小不忍則亂大謀’。”
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。比如楚漢相爭時,劉邦在與項羽的對抗中,也曾多次忍辱負重。鴻門宴上,劉邦險些喪命,但他卻能忍住一時之氣,向項羽示弱,這才得以全身而退,最終成就帝業。
由此可見,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強大的對手時,我們不能被一時的衝動和小利所迷惑,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宏大的謀略。有時候,暫時的忍耐並非懦弱,而是爲了更好地實現最終的目標。若因一時之“小不忍”,而貿然行事,很可能會打亂全盤計劃,導致“亂大謀”的結局。
小不忍則亂大謀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