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师动众
成语拼音
- xíng shī dòng zhòng
行师动众成语解释
- 谓指挥大军作战。
典故出处
- 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癸丑,葬高平陵”裴松之注引晋·王沈《魏书》即位之后,褒礼大臣,料简功能,真伪不得相贸,务绝浮华谮毁之端,行师动众,论决大事,谋臣将相,咸服帝之大略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为了筹备这次活动,不必如此大费周章,行师动众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,战争频繁,诸侯纷争,百姓常常深陷于战火之中。
有一个诸侯国,其国君年轻气盛,急于扩张领土,树立威望。一日,他听闻邻国边境出现了一些争端,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,可以趁机出兵,夺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。
这位国君未经深思熟虑,便召集了众多大臣商议出兵之事。大臣们分成了两派,一派主张谨慎行事,认为出师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准备,否则劳民伤财,还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;另一派则迎合国君的心意,极力鼓吹出兵的好处,声称可以一举成功,成就不世之功。
国君被那些鼓吹出兵的言论所迷惑,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,决定行师动众,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。他调动了国内的大量兵力,粮草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。
然而,战争的进展并不如国君所期望的那样顺利。邻国虽然看似弱小,但在面对入侵时,全国上下团结一致,奋力抵抗。而且,由于长途跋涉,本国的军队疲惫不堪,后勤补给也出现了问题。
在战场上,士兵们士气低落,将领们指挥混乱。反观邻国的军队,凭借着熟悉地形和高昂的斗志,一次次击退了进攻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场战争陷入了僵局。国内的百姓因为战争负担沉重,怨声载道;农田荒芜,经济衰退。而前线的军队也因为伤亡惨重,军心涣散。
最终,这位国君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,下令撤军。但此时,国家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,国力大不如前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行师动众不可轻率,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正当的理由。否则,不仅无法达到目的,还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中所说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,必须要权衡利弊,谨慎行事。
行师动众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