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必有中

成语拼音

yán bì yǒu zhòng

言必有中成语解释

中正对上。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。

典故出处

《论语·先进》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讨论方案时,他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,往往一针见血,言必有中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有一位名叫孔圉的卫国大夫。他勤奋好学,为人谦逊,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自傲。 孔圉去世后,卫国国君赐予他“文公”的谥号。但对于这个谥号,很多人表示不解,觉得孔圉似乎还不足以担此殊荣。 孔子的学生子贡听闻了众人的议论,便向孔子请教。孔子说道:“孔圉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所以给他‘文公’的谥号是恰当的。” 原来,孔圉尽管地位尊贵,却常常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问题,而且对于知识的追求从不满足。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,让他在处理政务和为人处世中能够做到言必有中。 有一次,卫国面临着一场与邻国的争端。朝堂之上,大臣们各抒己见,争论不休。有的主张强硬对抗,有的则提议求和妥协。孔圉认真倾听了众人的意见,然后缓缓说道:“如今敌强我弱,若贸然出兵,必败无疑。然一味求和,亦会让我国丧失尊严。不如先派使者前去交涉,探清对方虚实,再做定夺。”他的这番话,让众人恍然大悟,卫国国君也依此行事,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。 又有一回,卫国国内遭遇了严重的旱灾,粮食歉收,百姓生活困苦。国君召集大臣商议对策,有人提议开仓放粮,有人则认为应当节省开支,等待来年丰收。孔圉站出来说道:“开仓放粮可解百姓燃眉之急,但只是权宜之计。当务之急是组织民众兴修水利,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问题,同时鼓励农商发展,增加赋税来源,以充实国库。”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,卫国逐渐从灾荒中恢复过来。 孔圉之所以能够言必有中,是因为他平日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善于观察和思考。他深知国家的形势和民众的需求,每一次发表见解都能切中要害,为卫国的发展和稳定出谋划策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像孔圉这样能够言必有中的人物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,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。他们的智慧和见识,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福祉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,不断学习,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,努力做到言必有中,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言必有中-成语图片

言必有中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