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清行浊
成语拼音
- yán qīng xíng zhuó
言清行浊成语解释
- 清清高;浊浑浊,指低下。说的是清白好话,十的是污浊坏事。形容人言行不一。
典故出处
- 唐·李虚中《命书》卷中言轻行浊,执不通变。”
成语典故
- 余观世人恒无真志,要不过落在委靡浑浊之中,是故口是心非,言清行浊。★明·李贽《焚书·书答·失言三首》
成语造句
- 他平日里总是满口仁义道德,可实际行动却令人不齿,这种言清行浊的作风实在令人反感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赵方的乡绅。赵方此人,表面上看起来风度翩翩,言辞优雅,总是以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示人。
起初,赵方积极参与镇上的各项公益事务。他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,宣称要为改善镇民的生活而努力。他的言辞动听,令人心动,不少镇民都对他寄予厚望,认为他是一个心怀大义、能够为大家带来福祉的好人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赵方的真实面目逐渐暴露。他利用自己在镇里积累的声望,暗中勾结一些不法商人,垄断了镇上的重要贸易。他巧立名目,对镇民们征收各种不合理的费用,使得镇民们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。
尽管镇民们怨声载道,可赵方却依旧在公开场合大谈仁义道德。他为自己的恶行百般辩解,试图掩盖事实的真相。
有一位名叫林贤的书生,他饱读诗书,深知事理。他看出了赵方的言清行浊,决定挺身而出,揭露赵方的真面目。林贤收集了赵方作恶的证据,写成文章,张贴在镇里的显眼之处。
镇民们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他们一直被赵方的花言巧语所蒙蔽。他们纷纷指责赵方的虚伪和贪婪。
历史上,类似赵方这样言清行浊之人并不少见。就如那东汉末年的董卓,他在入京之前,也常以忠君爱国之辞示人,可一旦掌握大权,便肆意妄为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又如那南宋的秦桧,在朝堂之上,口口声声说着为了国家社稷,背地里却通敌卖国,陷害忠良。
这些人的行为,都如同赵方一般,表面说得冠冕堂皇,实际行为却污浊不堪。最终,他们都被历史所唾弃,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。
而在我们的生活中,也需时刻警惕那些言清行浊之人,不要被他们的巧言令色所迷惑,要看清其真实的行为和动机,以免受到伤害。
言清行浊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