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清行濁

成語拼音

yán qīng xíng zhuó

言清行濁成語解釋

清清高;濁渾濁,指低下。說的是清白好話,十的是污濁壞事。形容人言行不一。

典故出處

唐·李虛中《命書》卷中言輕行濁,執不通變。”

成語典故

餘觀世人恆無真志,要不過落在委靡渾濁之中,是故口是心非,言清行濁。★明·李贄《焚書·書答·失言三首》

成語造句

他平日裏總是滿口仁義道德,可實際行動卻令人不齒,這種言清行濁的作風實在令人反感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趙方的鄉紳。趙方此人,表面上看起來風度翩翩,言辭優雅,總是以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示人。 起初,趙方積極參與鎮上的各項公益事務。他在衆人面前慷慨陳詞,宣稱要爲改善鎮民的生活而努力。他的言辭動聽,令人心動,不少鎮民都對他寄予厚望,認爲他是一個心懷大義、能夠爲大家帶來福祉的好人。 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趙方的真實面目逐漸暴露。他利用自己在鎮裏積累的聲望,暗中勾結一些不法商人,壟斷了鎮上的重要貿易。他巧立名目,對鎮民們徵收各種不合理的費用,使得鎮民們的生活負擔日益加重。 儘管鎮民們怨聲載道,可趙方卻依舊在公開場合大談仁義道德。他爲自己的惡行百般辯解,試圖掩蓋事實的真相。 有一位名叫林賢的書生,他飽讀詩書,深知事理。他看出了趙方的言清行濁,決定挺身而出,揭露趙方的真面目。林賢收集了趙方作惡的證據,寫成文章,張貼在鎮裏的顯眼之處。 鎮民們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他們一直被趙方的花言巧語所矇蔽。他們紛紛指責趙方的虛僞和貪婪。 歷史上,類似趙方這樣言清行濁之人並不少見。就如那東漢末年的董卓,他在入京之前,也常以忠君愛國之辭示人,可一旦掌握大權,便肆意妄爲,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。 又如那南宋的秦檜,在朝堂之上,口口聲聲說着爲了國家社稷,背地裏卻通敵賣國,陷害忠良。 這些人的行爲,都如同趙方一般,表面說得冠冕堂皇,實際行爲卻污濁不堪。最終,他們都被歷史所唾棄,成爲後人引以爲戒的反面教材。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,也需時刻警惕那些言清行濁之人,不要被他們的巧言令色所迷惑,要看清其真實的行爲和動機,以免受到傷害。

言清行濁-成語圖片

言清行濁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