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听计行

成语拼音

yán tīng jì xíng

言听计行成语解释

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。同言听计从”。

典故出处

《新唐书·魏知古卢怀慎传赞》观玄宗开元时,厉精求治,元老魁旧,动所尊惮,故姚元崇、宋瓃言听计行,力不难而功已成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他对待自己的导师十分尊重,凡是导师给出的建议,他几乎都会照做,可谓言听计行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局势变幻莫测。 有一个小国,名叫卫国。卫国的国君是卫侯,他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叫公孙鞅。公孙鞅常常能为卫侯出谋划策,解决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。 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卫国的国力逐渐衰弱,周围的强国对其虎视眈眈。卫侯心急如焚,却又不知如何是好。公孙鞅便向卫侯进言道:“主公,如今我们卫国弱小,若想在这乱世中生存,必须改革内政,加强军事,广纳贤才。”卫侯听了,觉得公孙鞅所言有理,便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事。 公孙鞅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包括减轻百姓的赋税、整顿军队、鼓励农业生产等。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,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困难。一些贵族和大臣因为自身利益受损,纷纷向卫侯进谗言,试图阻止改革。 但是卫侯坚信公孙鞅的策略是正确的,对这些谗言一概不听,始终对公孙鞅言听计行。在卫侯的坚定支持下,改革得以顺利进行,卫国的国力逐渐增强,百姓安居乐业,军队也变得强大起来。 可是,好景不长。邻国的一位君主听闻卫国在进行改革,国力日益强盛,心中十分嫉妒和担忧。于是,他派出使者,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卫国,试图离间卫侯和公孙鞅的关系。使者在卫侯面前大肆诋毁公孙鞅,说他心怀叵测,改革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权力和财富。 一开始,卫侯不为所动。但使者巧舌如簧,说得天花乱坠,渐渐地,卫侯开始心生疑虑。就在这时,公孙鞅又提出了一项新的改革方案,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卫侯犹豫了,他开始怀疑公孙鞅的动机,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行。 最终,卫侯放弃了公孙鞅的改革方案,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和大臣趁机落井下石,将公孙鞅排挤出去。失去了公孙鞅的卫国,改革停滞不前,国力又逐渐衰落下去。不久之后,卫国被强国所吞并,成为了历史的尘埃。 从卫国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,当领导者能够言听计行,坚定不移地支持正确的策略和人才时,国家就有可能走向繁荣昌盛;反之,如果领导者犹豫不决,听信谗言,不能言听计行,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困境,甚至走向灭亡。

言听计行-成语图片

言听计行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