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旗仆鼓
成语拼音
- yǎn qí pú gǔ
偃旗仆鼓成语解释
-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,不让敌人觉察。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。同偃旗息鼓”。
典故出处
- 宋·苏洵《权书·法制》偃旗仆鼓,寂若无气,严戢兵士,敢哗者斩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战场上,原本气势汹汹的敌军,在我方的猛烈攻击下,竟偃旗仆鼓,狼狈而逃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战场上,局势瞬息万变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生死存亡和胜负成败。
话说在某个动荡的时期,有两支实力相当的军队在边境相遇。一方的将领名叫李将军,另一方的将领是王将军。李将军英勇善战,且足智多谋;王将军则以勇猛无畏著称。
双方初遇,便展开了激烈的交锋。一时间,战场上杀声震天,箭如雨下。然而,随着战斗的持续,李将军发现自己的军队渐渐陷入了困境。对方的攻势异常猛烈,而己方的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,士气也有所低落。
在这关键时刻,李将军深知若继续硬拼,恐怕会全军覆没。于是,他当机立断,下达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命令——偃旗仆鼓。士兵们迅速收起军旗,停止击鼓,原本喧嚣的战场瞬间安静了下来。
这一举动让王将军一方感到十分困惑。他们以为李将军的军队要撤退,于是放松了警惕,甚至开始欢呼庆祝,以为胜利在望。
然而,李将军此举实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策略。趁着王将军的军队沉浸在胜利的幻想中,李将军悄悄调整了军队的部署,让精锐部队迂回到敌人的侧翼,准备发起突袭。
当王将军察觉到不对劲时,已经为时已晚。李将军一声令下,军旗重新扬起,战鼓再次敲响,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。王将军的军队顿时乱了阵脚,被杀得丢盔弃甲,落荒而逃。
李将军凭借着这一巧妙的战术,以少胜多,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后世兵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。
偃旗仆鼓,在这场战役中不再仅仅是停止作战的表象,而是一种隐藏实力、迷惑敌人、等待时机反击的智慧策略。它让我们明白,在面对困境时,不能一味地蛮干,而要善于运用智谋,以巧取胜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中所说:“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。”李将军正是深谙此道,才能够在看似绝境的战场上扭转乾坤,创造奇迹。
偃旗仆鼓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