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旗僕鼓

成語拼音

yǎn qí pú gǔ

偃旗僕鼓成語解釋

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,不讓敵人覺察。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。同偃旗息鼓”。

典故出處

宋·蘇洵《權書·法制》偃旗僕鼓,寂若無氣,嚴戢兵士,敢譁者斬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戰場上,原本氣勢洶洶的敵軍,在我方的猛烈攻擊下,竟偃旗僕鼓,狼狽而逃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戰場上,局勢瞬息萬變,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着生死存亡和勝負成敗。 話說在某個動盪的時期,有兩支實力相當的軍隊在邊境相遇。一方的將領名叫李將軍,另一方的將領是王將軍。李將軍英勇善戰,且足智多謀;王將軍則以勇猛無畏著稱。 雙方初遇,便展開了激烈的交鋒。一時間,戰場上殺聲震天,箭如雨下。然而,隨着戰鬥的持續,李將軍發現自己的軍隊漸漸陷入了困境。對方的攻勢異常猛烈,而己方的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,士氣也有所低落。 在這關鍵時刻,李將軍深知若繼續硬拼,恐怕會全軍覆沒。於是,他當機立斷,下達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命令——偃旗僕鼓。士兵們迅速收起軍旗,停止擊鼓,原本喧囂的戰場瞬間安靜了下來。 這一舉動讓王將軍一方感到十分困惑。他們以爲李將軍的軍隊要撤退,於是放鬆了警惕,甚至開始歡呼慶祝,以爲勝利在望。 然而,李將軍此舉實則是一種迷惑敵人的策略。趁着王將軍的軍隊沉浸在勝利的幻想中,李將軍悄悄調整了軍隊的部署,讓精銳部隊迂迴到敵人的側翼,準備發起突襲。 當王將軍察覺到不對勁時,已經爲時已晚。李將軍一聲令下,軍旗重新揚起,戰鼓再次敲響,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向敵軍。王將軍的軍隊頓時亂了陣腳,被殺得丟盔棄甲,落荒而逃。 李將軍憑藉着這一巧妙的戰術,以少勝多,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。這場戰役也成爲了後世兵家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。 偃旗僕鼓,在這場戰役中不再僅僅是停止作戰的表象,而是一種隱藏實力、迷惑敵人、等待時機反擊的智慧策略。它讓我們明白,在面對困境時,不能一味地蠻幹,而要善於運用智謀,以巧取勝。正如《孫子兵法》中所說:“兵者,詭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。”李將軍正是深諳此道,才能夠在看似絕境的戰場上扭轉乾坤,創造奇蹟。

偃旗僕鼓-成語圖片

偃旗僕鼓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