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恭毕敬

成语拼音

bì gōng bì jìng

毕恭毕敬成语解释

形容态度十分恭敬。

典故出处

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,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。”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五:“军长为李玉堂,一山东大汉,抵军部时,在门外相迎,毕恭毕敬。”

成语典故

西周周幽王十分昏庸暴虐,十分宠爱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,想尽千方百计并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褒姒一笑,对外得罪各路诸侯,废除原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。尽管如此,宜臼写《小弁》诗抒发对父母必恭必敬的心情。

成语造句

他对待长辈总是那样的有礼貌,说话做事都毕恭毕敬。

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,有一个国家叫晋国。在晋国的朝堂上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名叫师旷。师旷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品德高尚,深受众人的敬重。 有一天,晋平公问师旷:“我已经七十岁了,想要学习,是不是已经太晚了?”师旷回答道:“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?”晋平公有些不高兴地说:“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!”师旷连忙郑重地说:“臣怎敢戏弄君主。我曾听说,年少时喜欢学习,就如同初升的太阳,阳光灿烂;壮年时喜欢学习,就如同中午的太阳,光芒万丈;老年时喜欢学习,就如同点亮蜡烛,虽然光亮不如太阳,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。”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这番话,深受触动,从此对师旷更是毕恭毕敬。 又有一次,师旷在朝堂上演奏音乐,那优美的旋律让众人都沉浸其中。晋平公听得如痴如醉,对师旷的技艺赞叹不已。演奏结束后,晋平公亲自走到师旷面前,向他表示感谢,态度极其恭敬。 在晋国,上至君主,下至群臣百姓,都对师旷怀着深深的敬意。因为大家都知道师旷的才能和品德都是出类拔萃的,他为晋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而师旷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,对待君主和众人始终毕恭毕敬,从不敢有丝毫的傲慢和懈怠。 后来,“毕恭毕敬”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,用来形容态度十分恭敬。就如同师旷对待晋平公一样,在面对值得尊敬的人或事时,展现出极度的尊重和礼貌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要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,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,都应以恭敬的态度相待。只有这样,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我们可以从师旷的故事中汲取智慧,明白尊重他人、毕恭毕敬的重要性,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,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。

毕恭毕敬-成语图片

毕恭毕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