峣峣易缺
成语拼音
- yáo yáo yì quē
峣峣易缺成语解释
- 峣峣高直的样子;缺损坏。比喻刚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。
典故出处
- 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常闻语曰‘峣峣者易缺,皦皦者易污。’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一个人如果过于刚直不阿,往往容易得罪他人,正所谓峣峣易缺。
成语故事
- 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人物和故事都印证了“峣峣易缺”这一深刻的道理。
西汉时期,有一位名叫贾谊的才子。他年少成名,才华横溢,对国家大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。汉文帝初登皇位,听闻贾谊的才名,便将他招至朝中,委以重任。
贾谊一心为国,他看到当时汉朝存在的诸多问题,毫不畏惧地向汉文帝进谏。他主张改革旧制,削弱诸侯势力,加强中央集权,重视农业生产,提倡礼仪教化。他的言辞犀利,观点鲜明,每一次的奏折都如同一把锐利的剑,直刺问题的核心。
然而,正是他的这种刚直不阿、直言不讳的性格,引起了朝中一些权贵的不满和忌恨。那些习惯于因循守旧、贪图安逸的大臣们,纷纷在汉文帝面前诋毁贾谊,说他年少轻狂、不知天高地厚,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祖宗之法。
汉文帝虽然欣赏贾谊的才华,但在众多的压力之下,也不得不渐渐疏远了他。最终,贾谊被外放至长沙,远离了政治中心。
贾谊的命运令人叹息。他就如同那高耸而突出的山峰,棱角分明,光芒耀眼。但也正因如此,更容易遭受风雨的侵蚀和旁人的嫉妒与攻击。
回望历史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商朝末年的比干,忠君爱国,敢于直言进谏,却被昏庸的纣王剖心而死;战国时期的屈原,心怀楚国,一心想要改革弊政,却遭谗言陷害,最终投江自尽。
这些忠臣义士,他们的品行高洁,志向远大,犹如峣峣之峰,然而也正因为他们的刚直和与众不同,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中,难以保全自身。
“峣峣易缺”这一成语告诉我们,做人固然要有原则和骨气,但在处世时也需懂得适度的圆融和变通。过于刚强而不知屈伸,往往容易在现实的挫折中遭受打击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正义和真理,而是要在坚持初心的基础上,学会运用智慧和策略,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“峣峣易缺”的故事不断上演,也不断警醒着后人。
峣峣易缺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