嶢嶢易缺

成語拼音

yáo yáo yì quē

嶢嶢易缺成語解釋

嶢嶢高直的樣子;缺損壞。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於世。

典故出處

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常聞語曰‘嶢嶢者易缺,皦皦者易污。’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一個人如果過於剛直不阿,往往容易得罪他人,正所謂嶢嶢易缺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人物和故事都印證了“嶢嶢易缺”這一深刻的道理。 西漢時期,有一位名叫賈誼的才子。他年少成名,才華橫溢,對國家大事有着獨到而深刻的見解。漢文帝初登皇位,聽聞賈誼的才名,便將他招至朝中,委以重任。 賈誼一心爲國,他看到當時漢朝存在的諸多問題,毫不畏懼地向漢文帝進諫。他主張改革舊制,削弱諸侯勢力,加強中央集權,重視農業生產,提倡禮儀教化。他的言辭犀利,觀點鮮明,每一次的奏摺都如同一把銳利的劍,直刺問題的核心。 然而,正是他的這種剛直不阿、直言不諱的性格,引起了朝中一些權貴的不滿和忌恨。那些習慣於因循守舊、貪圖安逸的大臣們,紛紛在漢文帝面前詆譭賈誼,說他年少輕狂、不知天高地厚,妄圖以一己之力改變祖宗之法。 漢文帝雖然欣賞賈誼的才華,但在衆多的壓力之下,也不得不漸漸疏遠了他。最終,賈誼被外放至長沙,遠離了政治中心。 賈誼的命運令人嘆息。他就如同那高聳而突出的山峯,棱角分明,光芒耀眼。但也正因如此,更容易遭受風雨的侵蝕和旁人的嫉妒與攻擊。 回望歷史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商朝末年的比干,忠君愛國,敢於直言進諫,卻被昏庸的紂王剖心而死;戰國時期的屈原,心懷楚國,一心想要改革弊政,卻遭讒言陷害,最終投江自盡。 這些忠臣義士,他們的品行高潔,志向遠大,猶如嶢嶢之峯,然而也正因爲他們的剛直和與衆不同,在複雜的政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,難以保全自身。 “嶢嶢易缺”這一成語告訴我們,做人固然要有原則和骨氣,但在處世時也需懂得適度的圓融和變通。過於剛強而不知屈伸,往往容易在現實的挫折中遭受打擊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放棄正義和真理,而是要在堅持初心的基礎上,學會運用智慧和策略,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。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“嶢嶢易缺”的故事不斷上演,也不斷警醒着後人。

嶢嶢易缺-成語圖片

嶢嶢易缺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