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笔不苟

成语拼音

yī bǐ bù gǒu

一笔不苟成语解释

不苟不苟且。连一笔都不马虎。

典故出处

清·沈初《西清笔记·纪名迹》前后一笔不苟,功力如此,洵神技也。”

成语典故

我的创作态度多么严肃,我真是一笔不苟。★茅盾《无题》

成语造句

他对待这份文件的书写工作极其认真,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,一笔不苟,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书法界,有一位名叫王献之的大家。他出身于书法世家,自幼便对书法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。 王献之成长在一个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的环境中。他的父亲王羲之,更是当时书法领域的宗师级人物。王献之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和熏陶下,书法技艺日益精进。 然而,王献之并没有满足于仅仅继承父亲的风格和技巧。他立志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书法境界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 每日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,王献之便已经备好笔墨纸砚,开始了一天的练习。他对每一个笔画都精益求精,力求达到完美的境界。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点画,他都反复琢磨,不断修改,绝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和随意。 有一次,王献之受邀为一位友人书写一幅作品。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友人的一份情谊,更是展现自己书法水平的重要机会。于是,他全神贯注,一笔一划地书写着。在书写的过程中,他的心思完全沉浸在笔画的走势和结构的布局之中,忘却了周围的一切。 当作品完成时,友人前来观看,不禁为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。但王献之却凝视着作品,微微皱眉,然后拿起笔,对其中几个笔画进行了再次修改。友人不解,问道:“此作已然精妙绝伦,为何还要修改?”王献之回答道:“书法之妙,在于每一笔都要一丝不苟。我虽已尽力,但仍觉有可完善之处。” 正是凭借着这种一笔不苟的精神,王献之的书法最终自成一派,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,更传递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敬畏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像王献之这样一笔不苟追求卓越的人物还有许多。他们用自己的专注和坚持,为后人树立了榜样,让我们明白,只有在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严谨认真,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。

一笔不苟-成语图片

一笔不苟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