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筆不苟

成語拼音

yī bǐ bù gǒu

一筆不苟成語解釋

不苟不苟且。連一筆都不馬虎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沈初《西清筆記·紀名跡》前後一筆不苟,功力如此,洵神技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我的創作態度多麼嚴肅,我真是一筆不苟。★茅盾《無題》

成語造句

他對待這份文件的書寫工作極其認真,每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,一筆不苟,彷彿在完成一件藝術品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書法界,有一位名叫王獻之的大家。他出身於書法世家,自幼便對書法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和濃厚的興趣。 王獻之成長在一個對書法藝術極爲重視的環境中。他的父親王羲之,更是當時書法領域的宗師級人物。王獻之在父親的悉心教導和薰陶下,書法技藝日益精進。 然而,王獻之並沒有滿足於僅僅繼承父親的風格和技巧。他立志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書法境界。爲了實現這個目標,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。 每日清晨,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窗前,王獻之便已經備好筆墨紙硯,開始了一天的練習。他對每一個筆畫都精益求精,力求達到完美的境界。哪怕是一個細微的點畫,他都反覆琢磨,不斷修改,絕不允許有絲毫的馬虎和隨意。 有一次,王獻之受邀爲一位友人書寫一幅作品。他深知這不僅是對友人的一份情誼,更是展現自己書法水平的重要機會。於是,他全神貫注,一筆一劃地書寫着。在書寫的過程中,他的心思完全沉浸在筆畫的走勢和結構的佈局之中,忘卻了周圍的一切。 當作品完成時,友人前來觀看,不禁爲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。但王獻之卻凝視着作品,微微皺眉,然後拿起筆,對其中幾個筆畫進行了再次修改。友人不解,問道:“此作已然精妙絕倫,爲何還要修改?”王獻之回答道:“書法之妙,在於每一筆都要一絲不苟。我雖已盡力,但仍覺有可完善之處。” 正是憑藉着這種一筆不苟的精神,王獻之的書法最終自成一派,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技藝,更傳遞出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執着和敬畏。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像王獻之這樣一筆不苟追求卓越的人物還有許多。他們用自己的專注和堅持,爲後人樹立了榜樣,讓我們明白,只有在對待每一個細節都嚴謹認真,才能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。

一筆不苟-成語圖片

一筆不苟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