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而后已

成语拼音

sǐ ér hòu yǐ

死而后已成语解释

已:停止。死了以后才罢手。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。

典故出处

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成语典故

三国时期,蜀主刘备死后,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,他只知享乐,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。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,南征孟获,积极准备两次北伐,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《后出师表》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

成语造句

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,他全力以赴,真可谓是死而后已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位人物,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“死而后已”。 诸葛亮,这位蜀汉的丞相,自隆中出山后,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的大业。早年他辅佐刘备,在那风云变幻的乱世中,为刘备出谋划策,东联孙吴,北抗曹操,一步步建立起蜀汉政权。 当刘备白帝城托孤后,诸葛亮更是肩负起了巨大的责任。他一面要稳定蜀汉的局势,安抚民心,一面要厉兵秣马,准备北伐中原。他夙兴夜寐,不辞辛劳,事事亲力亲为。为了能实现北伐的目标,他积极发展生产,整顿军纪,训练士兵。每一项决策,每一个行动,他都殚精竭虑,只为了能让蜀汉更加强大,能早日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。 在北伐的过程中,诸葛亮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碍。曹魏的兵力雄厚,防守严密,每一次进攻都异常艰难。但他从不气馁,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,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攻击。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,哪怕前路艰险,他也义无反顾。 长时间的操劳和压力,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。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,不肯有丝毫的懈怠。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完成先帝的遗愿,恢复汉室江山。终于,在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下,诸葛亮倒下了。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依然心系着蜀汉的未来,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。 诸葛亮的一生,真正做到了“死而后已”。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,不惜付出一切代价。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,成为了忠诚与奉献的典范。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就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正如古人云: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诸葛亮以其非凡的一生,完美地诠释了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。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,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,勇往直前,奋斗不息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诸葛亮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。

死而后已-成语图片

死而后已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