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而後已

成語拼音

sǐ ér hòu yǐ

死而後已成語解釋

已:停止。死了以後才罷手。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爲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”

成語典故

三國時期,蜀主劉備死後,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,他只知享樂,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。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,南征孟獲,積極準備兩次北伐,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《後出師表》表示自己爲國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。

成語造句

爲了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,他全力以赴,真可謂是死而後已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位人物,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“死而後已”。 諸葛亮,這位蜀漢的丞相,自隆中出山後,便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與智慧都奉獻給了興復漢室的大業。早年他輔佐劉備,在那風雲變幻的亂世中,爲劉備出謀劃策,東聯孫吳,北抗曹操,一步步建立起蜀漢政權。 當劉備白帝城託孤後,諸葛亮更是肩負起了巨大的責任。他一面要穩定蜀漢的局勢,安撫民心,一面要厲兵秣馬,準備北伐中原。他夙興夜寐,不辭辛勞,事事親力親爲。爲了能實現北伐的目標,他積極發展生產,整頓軍紀,訓練士兵。每一項決策,每一個行動,他都殫精竭慮,只爲了能讓蜀漢更加強大,能早日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。 在北伐的過程中,諸葛亮遇到了重重困難和阻礙。曹魏的兵力雄厚,防守嚴密,每一次進攻都異常艱難。但他從不氣餒,憑藉着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意志,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攻擊。他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,哪怕前路艱險,他也義無反顧。 長時間的操勞和壓力,讓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。但他依然堅守在崗位上,不肯有絲毫的懈怠。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,那就是完成先帝的遺願,恢復漢室江山。終於,在長期的勞累和疾病的折磨下,諸葛亮倒下了。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,依然心繫着蜀漢的未來,他的忠誠和奉獻精神令人動容。 諸葛亮的一生,真正做到了“死而後已”。他爲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,不惜付出一切代價。他的事蹟被後人傳頌不衰,成爲了忠誠與奉獻的典範。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,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就能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正如古人云:“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”諸葛亮以其非凡的一生,完美地詮釋了這句名言的深刻內涵。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來人,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,勇往直前,奮鬥不息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諸葛亮的名字將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芒。

死而後已-成語圖片

死而後已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