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目之士

成语拼音

yī mù zhī shì

一目之士成语解释

指见解片面,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。

典故出处

清·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·志雅堂杂抄》此书成于元代,道学之风甚盛,而能为是言,此是非之公也。近世一目之士,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,亦愚甚矣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他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,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,绝非一目之士所能拥有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某个王朝,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。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但自幼聪慧好学,对知识充满了无尽的渴望。 李明家中贫寒,无法供他进入正规的学府求学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。他常常跑到村里的私塾外,偷偷聆听先生授课,然后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,回到家中自己温习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明通过不断自学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。虽然他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,却在很多问题上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。 有一年,当地遭遇了严重的旱灾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官府组织了一场商讨对策的会议,邀请了各方贤达人士参与。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,也鼓足勇气前往。 会议上,众多饱读诗书、声名显赫之人纷纷发言,提出了各种复杂而宏大的救灾方案。然而,这些方案要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要么在短时间内难以实施。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,李明站了出来。他没有华丽的辞藻,也没有高深的理论,只是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。他建议官府先开仓放粮,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,然后组织民众兴修水利,从根本上解决旱灾的威胁。 众人听了李明的建议,先是一阵沉默,随后便有人开始质疑他的身份和能力,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没有背景和学历的普通人,其建议不足为信。 但主持会议的官员却觉得李明的建议切实可行,决定采纳。最终,在李明的建议下,旱灾带来的危机得以缓解,百姓们对李明和这位明智的官员感激涕零。 经此一事,李明声名远扬。人们这才发现,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,不应取决于他的出身和学历,而在于他能否真正洞察问题的本质,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。 李明虽然没有像那些大儒名士一样学富五车、名满天下,但他凭借着自己对实际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准判断力,成为了众人眼中的“一目之士”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哪怕只有“一目”之见,只要能够切中要害,解决问题,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,为人们带来福祉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不应轻视那些看似平凡的人,也许在关键时刻,他们的简单想法就能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。

一目之士-成语图片

一目之士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