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目之士

成語拼音

yī mù zhī shì

一目之士成語解釋

指見解片面,不能看到事物整體的人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李慈銘《越縵堂讀書記·志雅堂雜抄》此書成於元代,道學之風甚盛,而能爲是言,此是非之公也。近世一目之士,動以詆斥宋儒爲莫逭之罪,亦愚甚矣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,但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的智慧和勇氣,絕非一目之士所能擁有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某個王朝,有一個名叫李明的年輕人。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但自幼聰慧好學,對知識充滿了無盡的渴望。 李明家中貧寒,無法供他進入正規的學府求學。然而,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對知識的追求。他常常跑到村裏的私塾外,偷偷聆聽先生授課,然後憑藉着過人的記憶力,回到家中自己溫習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明通過不斷自學,積累了豐富的知識。雖然他未曾接受過系統的教育,卻在很多問題上有着獨特而深刻的見解。 有一年,當地遭遇了嚴重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官府組織了一場商討對策的會議,邀請了各方賢達人士參與。李明得知這個消息後,也鼓足勇氣前往。 會議上,衆多飽讀詩書、聲名顯赫之人紛紛發言,提出了各種複雜而宏大的救災方案。然而,這些方案要麼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,要麼在短時間內難以實施。 就在衆人爭論不休之際,李明站了出來。他沒有華麗的辭藻,也沒有高深的理論,只是用樸實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想法。他建議官府先開倉放糧,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,然後組織民衆興修水利,從根本上解決旱災的威脅。 衆人聽了李明的建議,先是一陣沉默,隨後便有人開始質疑他的身份和能力,認爲他不過是一個沒有背景和學歷的普通人,其建議不足爲信。 但主持會議的官員卻覺得李明的建議切實可行,決定採納。最終,在李明的建議下,旱災帶來的危機得以緩解,百姓們對李明和這位明智的官員感激涕零。 經此一事,李明聲名遠揚。人們這才發現,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,不應取決於他的出身和學歷,而在於他能否真正洞察問題的本質,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。 李明雖然沒有像那些大儒名士一樣學富五車、名滿天下,但他憑藉着自己對實際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精準判斷力,成爲了衆人眼中的“一目之士”。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,哪怕只有“一目”之見,只要能夠切中要害,解決問題,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,爲人們帶來福祉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不應輕視那些看似平凡的人,也許在關鍵時刻,他們的簡單想法就能成爲解決難題的關鍵。

一目之士-成語圖片

一目之士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