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偏之论

成语拼音

yī piān zhī lùn

一偏之论成语解释

偏于一面的议论。

典故出处

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书》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,此固一偏之论。”

成语典故

陛下厉志复仇,足以对天命;笃于仁爱,足以结民心;而又仁明,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此百代之英主也。★《宋史·儒林传六·陈亮》

成语造句

对于这件事,我们应该全面考虑,不能仅凭个人的一偏之论就轻易下结论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段故事。 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思想流派也如繁星般璀璨。在一个小国中,有两位学者,一位叫李贤,一位叫王宏。 李贤学富五车,对治国理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。他主张以严苛的律法来约束百姓,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,才能让社会秩序井然,国家繁荣昌盛。 王宏则持有不同的观点,他认为应以仁德感化百姓,通过教育和引导,让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,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 有一次,国王召集了国内的学者,希望他们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。李贤在朝堂上慷慨陈词,详细阐述了他那依靠律法治理国家的理论。他列举了诸多例子,强调律法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,声称只有律法才能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。 而王宏则在李贤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他温和地指出李贤观点的局限性,认为过度依赖律法会导致百姓的恐惧和不满,最终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。王宏提倡以仁德为本,让百姓从内心认同国家的治理,从而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。 然而,国王在听完两人的论述后,却被李贤的言论所打动,认为其观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。于是,国王决定采纳李贤的建议,在国内推行严苛的律法。 起初,国家的秩序似乎得到了有效的整顿,犯罪率有所下降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百姓们在律法的重压下生活得苦不堪言,民怨逐渐沸腾。 这个时候,王宏再次进谏国王,指出如今的局面正是因为当初只采纳了李贤的一偏之论。只注重律法的强制作用,而忽视了仁德的感化力量,导致国家陷入了困境。 国王这才幡然醒悟,重新审视王宏的建议,并开始调整治国策略,在律法的基础上,加强仁德的教育和宣传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国家终于恢复了生机,百姓安居乐业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看待问题不能只听一家之言,不能被一偏之论所迷惑,而应该综合各种观点,全面地思考和分析,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
一偏之论-成语图片

一偏之论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