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偏之論
成語拼音
- yī piān zhī lùn
一偏之論成語解釋
- 偏於一面的議論。
典故出處
- 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書》前日務爲學而不觀書,此固一偏之論。”
成語典故
- 陛下厲志復仇,足以對天命;篤於仁愛,足以結民心;而又仁明,足以照臨羣臣一偏之論此百代之英主也。★《宋史·儒林傳六·陳亮》
成語造句
- 對於這件事,我們應該全面考慮,不能僅憑個人的一偏之論就輕易下結論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段故事。
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思想流派也如繁星般璀璨。在一個小國中,有兩位學者,一位叫李賢,一位叫王宏。
李賢學富五車,對治國理政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。他主張以嚴苛的律法來約束百姓,認爲只有通過嚴厲的懲罰,才能讓社會秩序井然,國家繁榮昌盛。
王宏則持有不同的觀點,他認爲應以仁德感化百姓,通過教育和引導,讓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範,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。
有一次,國王召集了國內的學者,希望他們能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。李賢在朝堂上慷慨陳詞,詳細闡述了他那依靠律法治理國家的理論。他列舉了諸多例子,強調律法的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,聲稱只有律法才能讓國家迅速強大起來。
而王宏則在李賢之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。他溫和地指出李賢觀點的侷限性,認爲過度依賴律法會導致百姓的恐懼和不滿,最終可能引發社會的動盪。王宏提倡以仁德爲本,讓百姓從內心認同國家的治理,從而積極爲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。
然而,國王在聽完兩人的論述後,卻被李賢的言論所打動,認爲其觀點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。於是,國王決定採納李賢的建議,在國內推行嚴苛的律法。
起初,國家的秩序似乎得到了有效的整頓,犯罪率有所下降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百姓們在律法的重壓下生活得苦不堪言,民怨逐漸沸騰。
這個時候,王宏再次進諫國王,指出如今的局面正是因爲當初只採納了李賢的一偏之論。只注重律法的強制作用,而忽視了仁德的感化力量,導致國家陷入了困境。
國王這才幡然醒悟,重新審視王宏的建議,並開始調整治國策略,在律法的基礎上,加強仁德的教育和宣傳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國家終於恢復了生機,百姓安居樂業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看待問題不能只聽一家之言,不能被一偏之論所迷惑,而應該綜合各種觀點,全面地思考和分析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一偏之論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