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吞活剥

成语拼音

shēng tūn huó bō

生吞活剥成语解释

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。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、理论等。

典故出处

唐·刘肃《大唐新语·谱谑》:“有枣强尉张怀庆,好偷名士文章,人为之谚云:‘活剥王昌龄,生吞郭正一。’”

成语典故

唐高宗时,河北枣强官吏张怀庆不学无术,爱好舞文弄墨,他把李义府的五言诗各行加两字成为自己的七言诗,让人啼笑皆非,别人见他抄袭王昌龄及郭正一的诗,就送他顺口溜:“活剥王昌龄,生吞郭正一”来讥讽他的抄袭行为。

成语造句

对于知识的学习,不能生吞活剥,而应该深入理解、融会贯通。

成语故事

在唐朝时期,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怀庆。张怀庆喜爱作诗,然而他却没有真才实学,又急于出名。 当时,有许多著名的诗人,他们的诗作备受推崇。张怀庆看到别人的好诗,心中十分羡慕,便动起了歪心思。他常常将别人的诗作稍作修改,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出去。 有一次,他看到了一首非常出色的诗,是李义府写的《堂堂词》。这首诗原文是:“镂月成歌扇,裁云作舞衣。自怜回雪影,好取洛川归。”张怀庆看到后,竟然直接将这首诗改头换面,变成了:“生情镂月为歌扇,出性裁云作舞衣。照镜自怜回雪影,来时好取洛川归。”他这种生搬硬套、毫不加以理解和创新的做法,简直就是在对原诗进行“生吞活剥”。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,张怀庆的行为渐渐被人们所知晓。人们对他这种不劳而获、投机取巧的做法十分唾弃,纷纷指责他的无耻行径。当时的文人墨客都对他嗤之以鼻,将他视为文坛的耻辱。 张怀庆本想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成名,却没想到适得其反,落得了个臭名远扬的下场。他的行为也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反面教材,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追求成就,而不是像他这样妄图通过“生吞活剥”他人的成果来获取荣誉。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明白,在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,我们不能一味地抄袭和模仿,而应该深入理解、消化吸收他人的优秀之处,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成果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,取得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我们应该秉持着这样的态度,不断提升自己,而不是像张怀庆那样“生吞活剥”他人的东西,最终害人害己。

生吞活剥-成语图片

生吞活剥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