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吞活剝
成語拼音
- shēng tūn huó bō
生吞活剝成語解釋
- 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。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、理論等。
典故出處
- 唐·劉肅《大唐新語·譜謔》:“有棗強尉張懷慶,好偷名士文章,人爲之諺雲:‘活剝王昌齡,生吞郭正一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唐高宗時,河北棗強官吏張懷慶不學無術,愛好舞文弄墨,他把李義府的五言詩各行加兩字成爲自己的七言詩,讓人啼笑皆非,別人見他抄襲王昌齡及郭正一的詩,就送他順口溜:“活剝王昌齡,生吞郭正一”來譏諷他的抄襲行爲。
成語造句
- 對於知識的學習,不能生吞活剝,而應該深入理解、融會貫通。
成語故事
- 在唐朝時期,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張懷慶。張懷慶喜愛作詩,然而他卻沒有真才實學,又急於出名。
當時,有許多著名的詩人,他們的詩作備受推崇。張懷慶看到別人的好詩,心中十分羨慕,便動起了歪心思。他常常將別人的詩作稍作修改,就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出去。
有一次,他看到了一首非常出色的詩,是李義府寫的《堂堂詞》。這首詩原文是:“鏤月成歌扇,裁雲作舞衣。自憐迴雪影,好取洛川歸。”張懷慶看到後,竟然直接將這首詩改頭換面,變成了:“生情鏤月爲歌扇,出性裁雲作舞衣。照鏡自憐迴雪影,來時好取洛川歸。”他這種生搬硬套、毫不加以理解和創新的做法,簡直就是在對原詩進行“生吞活剝”。
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多次,張懷慶的行爲漸漸被人們所知曉。人們對他這種不勞而獲、投機取巧的做法十分唾棄,紛紛指責他的無恥行徑。當時的文人墨客都對他嗤之以鼻,將他視爲文壇的恥辱。
張懷慶本想通過這種方式快速成名,卻沒想到適得其反,落得了個臭名遠揚的下場。他的行爲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反面教材,提醒人們要腳踏實地、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去追求成就,而不是像他這樣妄圖通過“生吞活剝”他人的成果來獲取榮譽。
這件事情也讓我們明白,在學習和創作的道路上,我們不能一味地抄襲和模仿,而應該深入理解、消化吸收他人的優秀之處,然後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成果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,取得屬於自己的輝煌成就。正如古人所說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我們應該秉持着這樣的態度,不斷提升自己,而不是像張懷慶那樣“生吞活剝”他人的東西,最終害人害己。
生吞活剝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