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葫芦画瓢

成语拼音

yī hú lu huà piáo

依葫芦画瓢成语解释

照着真葫芦的样子画葫芦。比喻刻板地照着做。

典故出处

《诗刊》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论事,依葫芦画瓢,就会写成一条搭肩六尺长,劳动一天沾了灰。”

成语典故

自己一向这样做,别人要他们这样做,一般人都这样做,他们就‘依葫芦画瓢’,照样做去。★《想和做》

成语造句

他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,不懂得创新,总是别人怎么画他就怎么模仿,完全是依葫芦画瓢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,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书生。李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,但他自幼聪慧,对读书写字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父母见他如此好学,便省吃俭用,供他去学堂念书。 李明在学堂中勤奋刻苦,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然而,随着学习的深入,他逐渐陷入了一个困境。 有一次,先生布置了一篇文章让学生们写作。李明拿到题目后,苦思冥想,却始终无法构思出独特的思路和观点。于是,他决定去参考其他同窗的作品。 他找到一篇被先生称赞过的文章,开始仔细研读,然后依葫芦画瓢,模仿着这篇文章的结构、用词和表达方式,完成了自己的作业。先生在批改时,一眼就看出了李明的文章是模仿之作,严厉地批评了他:“读书写作,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,岂能一味依葫芦画瓢!如此下去,怎能有真才实学?” 李明听后,羞愧不已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意识到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应付作业,但对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毫无益处。 后来,李明参加了乡试。考场上,他发现题目与以往所做的练习有所不同,心中顿时慌乱起来。由于平时习惯了依葫芦画瓢,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,他面对新的题目时感到束手无策,最终名落孙山。 回到家中,李明痛定思痛,决定改过自新。他重新拿起书本,认真研读经典著作,不再盲目模仿他人,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。 经过多年的努力,李明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,金榜题名。 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,李明感慨万千。他深知,依葫芦画瓢只能学到表面,唯有真正理解知识,融会贯通,才能有所成就。这个故事也告诫后人,学习和做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创新,不可盲目模仿,否则将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。

依葫芦画瓢-成语图片

依葫芦画瓢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