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葫蘆畫瓢

成語拼音

yī hú lu huà piáo

依葫蘆畫瓢成語解釋

照着真葫蘆的樣子畫葫蘆。比喻刻板地照着做。

典故出處

《詩刊》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論事,依葫蘆畫瓢,就會寫成一條搭肩六尺長,勞動一天沾了灰。”

成語典故

自己一向這樣做,別人要他們這樣做,一般人都這樣做,他們就‘依葫蘆畫瓢’,照樣做去。★《想和做》

成語造句

他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,不懂得創新,總是別人怎麼畫他就怎麼模仿,完全是依葫蘆畫瓢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李明的書生。李明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,但他自幼聰慧,對讀書寫字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。父母見他如此好學,便省喫儉用,供他去學堂唸書。 李明在學堂中勤奮刻苦,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。然而,隨着學習的深入,他逐漸陷入了一個困境。 有一次,先生布置了一篇文章讓學生們寫作。李明拿到題目後,苦思冥想,卻始終無法構思出獨特的思路和觀點。於是,他決定去參考其他同窗的作品。 他找到一篇被先生稱讚過的文章,開始仔細研讀,然後依葫蘆畫瓢,模仿着這篇文章的結構、用詞和表達方式,完成了自己的作業。先生在批改時,一眼就看出了李明的文章是模仿之作,嚴厲地批評了他:“讀書寫作,應當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,豈能一味依葫蘆畫瓢!如此下去,怎能有真才實學?” 李明聽後,羞愧不已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意識到這種做法雖然能暫時應付作業,但對於自身的成長和進步毫無益處。 後來,李明參加了鄉試。考場上,他發現題目與以往所做的練習有所不同,心中頓時慌亂起來。由於平時習慣了依葫蘆畫瓢,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,他面對新的題目時感到束手無策,最終名落孫山。 回到家中,李明痛定思痛,決定改過自新。他重新拿起書本,認真研讀經典著作,不再盲目模仿他人,而是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。 經過多年的努力,李明終於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,金榜題名。 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,李明感慨萬千。他深知,依葫蘆畫瓢只能學到表面,唯有真正理解知識,融會貫通,纔能有所成就。這個故事也告誡後人,學習和做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創新,不可盲目模仿,否則將難以取得真正的成功。

依葫蘆畫瓢-成語圖片

依葫蘆畫瓢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