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不济可

成语拼音

yǐ fǒu jì kě

以不济可成语解释

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,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。不,同否”。济,成。

典故出处
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君所谓可,而有否焉,臣献其否,以成其可;君所谓否,而有可焉,臣献其可,以去其否。是以政平而不干,民无争心。”杜预注否,不可也。献君之否,以成君可。”

成语典故

营平(赵充国,封营平侯)皤皤,立功立论,以不济可,上谕其信。★《汉书·叙传下》

成语造句

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,最终的结果以不济可,实在让人感到失望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诸侯纷争,各国都在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不断征战。 有一个小国,名为卫。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有着一定的抱负,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。 当时,卫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名叫蘧伯玉的贤臣。他为人正直,才华出众,一心想要为卫国的繁荣富强出谋划策。然而,卫灵公却并非总是能够虚心听取他的建议。 有一次,卫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。蘧伯玉经过深思熟虑,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合理的方案。他认为此举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危机,还能为卫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。可是,卫灵公却心存疑虑,对蘧伯玉的方案犹豫不决。 在之后的日子里,卫国的局势愈发严峻。卫灵公这才意识到当初蘧伯玉的建议是多么的明智,然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。 卫国的百姓生活日益艰难,国家的实力也逐渐衰落。卫灵公为此懊悔不已,他深知自己当初没有果断采纳蘧伯玉的良策,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。 这个故事中,卫灵公对待蘧伯玉的建议“以不济可”,最终使得卫国陷入了困境。这也警示后人,在面对他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时,应当虚心接纳,切不可犹豫不决,否则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我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,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,才能避免“以不济可”的错误,让自己和所涉及的事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以不济可-成语图片

以不济可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