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子而教
成语拼音
- yì zǐ ér jiào
易子而教成语解释
- 易交换。交换孩子进行教育。
典故出处
- 无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父母教育孩子时,有时会因为过于溺爱而无法做到严格要求,这种情况下易子而教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成语故事
- 在春秋战国时期,有两个相邻的诸侯国,分别是卫国和鲁国。卫国的国君卫灵公与鲁国的国君鲁定公时常交流治国之道。
卫国的一位大臣名叫公孙枝,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卫虎。卫虎生性顽劣,不服管教,公孙枝虽用尽方法,却始终无法让儿子改邪归正。
鲁国的一位士大夫名叫孔丘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孔子。孔子以博学多才、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,他倡导仁爱、礼义,主张有教无类。
公孙枝听闻孔子的贤名,心中暗想,或许孔子能教导好自己的儿子。于是,他前往鲁国,拜访孔子,请求孔子收卫虎为弟子。孔子却婉言拒绝了,他说:“公孙枝大人,我深知教育之重要,但对于令郎,我实难施教。古人云:‘易子而教。’自己的孩子,往往因为亲情的缘故,在教导时难以严格要求,从而影响教育效果。”
公孙枝听后,恍然大悟。回到卫国后,他与一位鲁国的好友商议,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卫虎送到鲁国,托付给好友,请他寻一位贤能之士教导;而好友也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卫国,交予公孙枝教导。
时光荏苒,数年过去。卫虎在鲁国接受了严格的教育,逐渐改掉了以往的恶习,变得勤奋好学,知书达理。而那位鲁国好友的儿子在卫国,在公孙枝的悉心教导下,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、有品德的青年。
后来,卫灵公和鲁定公再次相聚,谈论起此事。卫灵公感慨道:“‘易子而教’,实乃明智之举。公孙枝之子的转变,让我明白了教育之法的巧妙。”鲁定公也点头称是:“正是如此,亲情有时会成为教育的阻碍,而‘易子而教’,能让孩子在更客观、严格的环境中成长。”
从此,“易子而教”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,提醒着人们在教育子女时,要注意方式方法,必要时可借鉴他人的智慧和力量,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。
易子而教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