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子而教
成語拼音
- yì zǐ ér jiào
易子而教成語解釋
- 易交換。交換孩子進行教育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父母教育孩子時,有時會因爲過於溺愛而無法做到嚴格要求,這種情況下易子而教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戰國時期,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,分別是衛國和魯國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與魯國的國君魯定公時常交流治國之道。
衛國的一位大臣名叫公孫枝,他有一個兒子名叫衛虎。衛虎生性頑劣,不服管教,公孫枝雖用盡方法,卻始終無法讓兒子改邪歸正。
魯國的一位士大夫名叫孔丘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孔子。孔子以博學多才、品德高尚而聞名於世,他倡導仁愛、禮義,主張有教無類。
公孫枝聽聞孔子的賢名,心中暗想,或許孔子能教導好自己的兒子。於是,他前往魯國,拜訪孔子,請求孔子收衛虎爲弟子。孔子卻婉言拒絕了,他說:“公孫枝大人,我深知教育之重要,但對於令郎,我實難施教。古人云:‘易子而教。’自己的孩子,往往因爲親情的緣故,在教導時難以嚴格要求,從而影響教育效果。”
公孫枝聽後,恍然大悟。回到衛國後,他與一位魯國的好友商議,決定將自己的兒子衛虎送到魯國,託付給好友,請他尋一位賢能之士教導;而好友也將自己的兒子送到衛國,交予公孫枝教導。
時光荏苒,數年過去。衛虎在魯國接受了嚴格的教育,逐漸改掉了以往的惡習,變得勤奮好學,知書達理。而那位魯國好友的兒子在衛國,在公孫枝的悉心教導下,也成長爲一個有擔當、有品德的青年。
後來,衛靈公和魯定公再次相聚,談論起此事。衛靈公感慨道:“‘易子而教’,實乃明智之舉。公孫枝之子的轉變,讓我明白了教育之法的巧妙。”魯定公也點頭稱是:“正是如此,親情有時會成爲教育的阻礙,而‘易子而教’,能讓孩子在更客觀、嚴格的環境中成長。”
從此,“易子而教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提醒着人們在教育子女時,要注意方式方法,必要時可借鑑他人的智慧和力量,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。
易子而教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