黍油麦秀
成语拼音
- shǔ yóu mài xiù
黍油麦秀成语解释
- 以之为亡国之痛的感叹。
典故出处
- 《尚书大传》卷二:“微子朝周,过殷故墟,见麦秀之蕲蕲兮……曰:此父母之国。乃为《麦秀之歌》,曰:‘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童兮,不我好仇!’”按,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亦载此事,“微子”作“箕子”。
成语典故
- 西周灭亡后,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,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,触景伤怀作《黍离》诗。后来微子朝见周王时,路过殷墟,看到宫室毁坏,长满禾黍,作《麦秀》歌:“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僮兮,不我好仇。”。
成语造句
- 那片曾经繁华的土地,如今却呈现出黍油麦秀的景象,让人不禁心生感慨,历史的变迁真是令人唏嘘。
成语故事
- 在遥远的商朝末年,纣王昏庸无道,终日沉迷酒色,不理朝政,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国家动荡不安。
在这乱世之中,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贤臣。箕子见纣王如此荒淫无道,多次直言进谏,然而纣王却根本不予理会,甚至对箕子产生了反感。
随着商朝的局势日益恶化,周边的周部落却逐渐崛起。周部落的首领周武王仁德爱民,广纳贤才,势力不断壮大。箕子深知商朝已经病入膏肓,难以挽救,但他心中依然对国家和百姓充满了牵挂。
终于,周武王率领大军进攻商朝,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军队。纣王见大势已去,自焚而死,商朝就此灭亡。
箕子在这动荡的局势中,历经磨难,最终选择了离开商朝的故土。他带着一些随从,踏上了流亡之路。一路上,箕子看到曾经繁华的商朝土地如今变得荒芜破败,百姓流离失所,心中悲痛不已。
有一天,箕子路过一片曾经肥沃的农田,如今却长满了黍和麦。黍长得茂密而高大,麦也抽出了嫩绿的麦穗。然而,这片土地已不再有往日的繁荣和生机。箕子触景生情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,既有对过去的怀念,也有对现状的悲哀,更有对未来的迷茫。
他不禁感慨万千,回想起商朝曾经的辉煌,如今却如黍油麦秀般,徒留一片凄凉之景。箕子长叹一声,潸然泪下。他意识到国家的兴衰如同这黍麦的生长与凋零,而自己也如同这黍油麦秀一样,虽有曾经的辉煌,但如今却只能在这荒芜的土地上独自哀伤。
箕子的这段经历,后来便被人们用“黍油麦秀”这个成语来形容亡国之痛。这个成语也时刻提醒着后人,要以史为鉴,珍惜和平,努力建设国家,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。它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,让人们铭记历史的教训,不断追求国家的繁荣和昌盛。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黍油麦秀的故事不断被后人传颂。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沉痛反思。每当人们提及这个成语,都会想起箕子在那片黍麦之间的感慨与无奈,以及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。
黍油麦秀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