黍油麥秀
成語拼音
- shǔ yóu mài xiù
黍油麥秀成語解釋
- 以之爲亡國之痛的感嘆。
典故出處
- 《尚書大傳》卷二:“微子朝周,過殷故墟,見麥秀之蘄蘄兮……曰:此父母之國。乃爲《麥秀之歌》,曰:‘麥秀漸漸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童兮,不我好仇!’”按,《史記·宋微子世家》亦載此事,“微子”作“箕子”。
成語典故
- 西周滅亡後,周大夫長途跋涉來到西周都城,看到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,觸景傷懷作《黍離》詩。後來微子朝見周王時,路過殷墟,看到宮室毀壞,長滿禾黍,作《麥秀》歌:“麥秀漸漸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僮兮,不我好仇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那片曾經繁華的土地,如今卻呈現出黍油麥秀的景象,讓人不禁心生感慨,歷史的變遷真是令人唏噓。
成語故事
- 在遙遠的商朝末年,紂王昏庸無道,終日沉迷酒色,不理朝政,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國家動盪不安。
在這亂世之中,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賢臣。箕子見紂王如此荒淫無道,多次直言進諫,然而紂王卻根本不予理會,甚至對箕子產生了反感。
隨着商朝的局勢日益惡化,周邊的周部落卻逐漸崛起。周部落的首領周武王仁德愛民,廣納賢才,勢力不斷壯大。箕子深知商朝已經病入膏肓,難以挽救,但他心中依然對國家和百姓充滿了牽掛。
終於,周武王率領大軍進攻商朝,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朝軍隊。紂王見大勢已去,自焚而死,商朝就此滅亡。
箕子在這動盪的局勢中,歷經磨難,最終選擇了離開商朝的故土。他帶着一些隨從,踏上了流亡之路。一路上,箕子看到曾經繁華的商朝土地如今變得荒蕪破敗,百姓流離失所,心中悲痛不已。
有一天,箕子路過一片曾經肥沃的農田,如今卻長滿了黍和麥。黍長得茂密而高大,麥也抽出了嫩綠的麥穗。然而,這片土地已不再有往日的繁榮和生機。箕子觸景生情,心中涌起一股複雜的情感,既有對過去的懷念,也有對現狀的悲哀,更有對未來的迷茫。
他不禁感慨萬千,回想起商朝曾經的輝煌,如今卻如黍油麥秀般,徒留一片淒涼之景。箕子長嘆一聲,潸然淚下。他意識到國家的興衰如同這黍麥的生長與凋零,而自己也如同這黍油麥秀一樣,雖有曾經的輝煌,但如今卻只能在這荒蕪的土地上獨自哀傷。
箕子的這段經歷,後來便被人們用“黍油麥秀”這個成語來形容亡國之痛。這個成語也時刻提醒着後人,要以史爲鑑,珍惜和平,努力建設國家,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。它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着人們前行的道路,讓人們銘記歷史的教訓,不斷追求國家的繁榮和昌盛。
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黍油麥秀的故事不斷被後人傳頌。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成語,更是一種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和對歷史的沉痛反思。每當人們提及這個成語,都會想起箕子在那片黍麥之間的感慨與無奈,以及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。
黍油麥秀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