忧国忧民
成语拼音
- yōu guó yōu mín
忧国忧民成语解释
-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。
典故出处
- 《战国策·齐策》寡人忧国爱民,固愿得士以治之。”
成语典故
- 那时节,朕却忧国忧民。★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成语造句
- 在国家面临困境之时,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,他们心怀天下,忧国忧民,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。
成语故事
- 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无数仁人志士心怀天下,为国家和民众的命运而忧虑、奔走。
在唐朝,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。他生活的时代,正值唐朝由盛转衰,社会动荡不安,百姓生活困苦。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灾难,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、饥寒交迫的惨状。
他曾在长安城的街头,看到四处逃亡的难民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。那一张张愁苦的面容,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,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。他想到国家的安危,担忧着战火何时才能平息,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。
杜甫虽心怀报国之志,却仕途坎坷,未能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负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。他用手中的笔,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篇,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。
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。那些权贵们在豪华的府邸中享受着美酒佳肴,而贫苦的百姓却在街头饿死冻死。杜甫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哀。
在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带着家人四处逃亡,历经千辛万苦。他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创伤,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忧虑。他写道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战争已经持续了数月,一封家书都显得无比珍贵。而他自己因为忧愁,头发都变得更少了,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。
杜甫的忧国忧民,并非只是停留在文字上,他还积极地为百姓发声。尽管他自身的生活也十分艰难,但他始终关心着那些比他更加困苦的人们。
正是因为有像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人,他们用自己的言行,激励着后人,让我们明白,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。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,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忧国忧民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