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國憂民

成語拼音

yōu guó yōu mín

憂國憂民成語解釋

爲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而擔憂。

典故出處

《戰國策·齊策》寡人憂國愛民,固願得士以治之。”

成語典故

那時節,朕卻憂國憂民。★明·吳承恩《西遊記》

成語造句

在國家面臨困境之時,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,他們心懷天下,憂國憂民,以自己的方式爲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無數仁人志士心懷天下,爲國家和民衆的命運而憂慮、奔走。 在唐朝,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詩人。他生活的時代,正值唐朝由盛轉衰,社會動盪不安,百姓生活困苦。杜甫親身經歷了戰亂帶來的災難,目睹了百姓流離失所、飢寒交迫的慘狀。 他曾在長安城的街頭,看到四處逃亡的難民,衣不蔽體,食不果腹。那一張張愁苦的面容,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,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。他想到國家的安危,擔憂着戰火何時才能平息,百姓何時才能過上安寧的生活。 杜甫雖心懷報國之志,卻仕途坎坷,未能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負。然而,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注。他用手中的筆,寫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詩篇,表達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情。 “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”,這句詩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和不公。那些權貴們在豪華的府邸中享受着美酒佳餚,而貧苦的百姓卻在街頭餓死凍死。杜甫對這種現象感到無比的憤怒和悲哀。 在安史之亂期間,杜甫帶着家人四處逃亡,歷經千辛萬苦。他看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創傷,心中充滿了痛苦和憂慮。他寫道: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”戰爭已經持續了數月,一封家書都顯得無比珍貴。而他自己因爲憂愁,頭髮都變得更少了,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上。 杜甫的憂國憂民,並非只是停留在文字上,他還積極地爲百姓發聲。儘管他自身的生活也十分艱難,但他始終關心着那些比他更加困苦的人們。 正是因爲有像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人,他們用自己的言行,激勵着後人,讓我們明白,一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擔當。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,永遠照耀着我們前行的道路。

憂國憂民-成語圖片

憂國憂民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