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安思危
成语拼音
- yú ān sī wēi
于安思危成语解释
- 于处于;思想。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,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。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。
典故出处
-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臣闻之《春秋》,于安思危,危则虑安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在面对如今的繁荣景象时,我们不能忘记过往的艰辛,要做到于安思危,未雨绸缪,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。
成语故事
- 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无数的王朝兴衰更迭,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教训。
在战国时期,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名叫卫。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治理国家还算有方,国内局势相对稳定,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。然而,就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景象之下,有一位名叫蘧伯玉的大臣却始终心怀忧虑。
蘧伯玉常常对卫灵公进谏,提醒他不可因当下的安宁而忘却潜在的危机。他说:“如今我们卫国看似平安无事,但周边列强环伺,稍有不慎,便可能陷入困境。我们应当未雨绸缪,于安思危,加强军事防御,发展农业生产,储备物资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。”
卫灵公一开始并未将蘧伯玉的话放在心上,他觉得国家目前繁荣昌盛,没有必要过于担忧。但蘧伯玉并不气馁,他列举了许多历史上的例子。他提到曾经强大无比的商朝,在纣王的统治下,沉迷于一时的繁华,不思进取,不考虑潜在的危机,最终被周武王所灭。
他又说起周幽王,为博美人一笑,烽火戏诸侯,完全没有意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,结果当外敌真正入侵时,诸侯不再相信烽火,西周因此灭亡。
蘧伯玉的这些话语终于让卫灵公开始反思。卫灵公逐渐认识到,虽然目前卫国安定,但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。于是,他开始听从蘧伯玉的建议,整顿军队,鼓励农耕,储备粮食。
几年后,邻国发生内乱,战火蔓延,一些流民涌入卫国。周边的强国看到卫国资源丰富,便想趁机侵略,掠夺财富。然而,由于卫国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军队训练有素,物资储备充足,成功抵御了外敌的入侵,保住了国家的安宁。
卫国的百姓们都对卫灵公和蘧伯玉的远见卓识称赞不已。他们明白,正是因为能够于安思危,提前做好准备,卫国才得以在危机中安然无恙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,在安逸的环境中,都不能忘记潜在的危险,要有于安思危的意识,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立足和发展。
于安思危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