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次之辱
成语拼音
- yú cì zhī rǔ
榆次之辱成语解释
-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。
典故出处
-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荆轲尝游过榆次,与盖聂论剑,盖聂怒而目之。”
成语典故
- 性既迟缓,与人无伤,虽出胯下之负,榆次之辱,不知贬毁之于己,犹蚊虻之一过也。★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
成语造句
-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,他饱经沧桑,遭遇了种种不公,竟体会到了榆次之辱般的痛苦和无奈。
成语故事
- 在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局势变幻莫测。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,他心怀大志,渴望在这乱世之中一展抱负。
张仪出生于普通人家,但他聪慧过人,勤奋好学,尤其对纵横之术颇有研究。然而,他的才华在起初并未得到赏识,反而遭遇了诸多挫折。
一次,张仪前往魏国谋求官职,却被拒之门外。他并未气馁,转而前往楚国,希望能在楚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。在楚国,张仪投靠在楚国令尹门下,起初令尹对他还算客气,让他参与一些事务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有一天,令尹在家中设宴,张仪也在受邀之列。宴会上,令尹的一块珍贵玉璧不翼而飞。众人纷纷猜疑,目光竟都落在了张仪身上。只因其出身贫寒,被认为最有可能行盗窃之事。
令尹不分青红皂白,便令人将张仪拿下,严刑拷打,逼他交出玉璧。张仪坚决否认,可那令尹却不听辩解,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。最终,因实在找不到证据,张仪才被释放。
遭受如此冤屈和酷刑,张仪满心悲愤。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到家中,妻子见他这般模样,心疼不已,说道:“若你不四处奔走,谋求功名,怎会遭此大难?”张仪却张开嘴巴问妻子:“我的舌头还在吗?”妻子含泪回答:“在。”张仪说道:“只要舌头在,我就有希望,终有一日能洗刷今日这榆次之辱。”
后来,张仪辗转来到秦国。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雄辩之术,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和重用。他在秦国大展拳脚,提出了一系列精妙的策略,帮助秦国在诸侯争霸中逐渐占据优势。
而曾经冤枉他、羞辱他的楚国,最终也因张仪的谋略而陷入困境。张仪以其智谋,报了当年在楚国所受的榆次之辱,成就了一番流传千古的传奇。
这便是“榆次之辱”的故事,它告诉世人,一时的屈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,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,终能迎来转机,一雪前耻。
榆次之辱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