吁咈都俞
成语拼音
- yù fú dōu yú
吁咈都俞成语解释
- 吁、咈,反对的感叹词。都、俞,赞美、同意的感叹词。形容君臣议事融洽。
典故出处
- 语本《书经·尧典》帝曰‘吁!咈哉!’”语本《书经·益稷》禹曰‘都,帝,慎乃在位。’帝曰‘俞!’”
成语典故
- 都俞吁咈,荣名动百僚;进退周旋,治道期千载。★明·王世贞《鸣凤记》第十五出
成语造句
- 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,大家各抒己见,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,也有人表示赞同,真可谓是吁咈都俞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权力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常常影响着国家的命运。
有一个时期,某国的君主立志要让国家繁荣昌盛,广纳贤才,治理朝政。然而,朝中的大臣们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和主张。
其中,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臣,他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着想,每每在朝堂上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,且切中时弊。但他的直言不讳却常常让君主感到面子上过不去,君主心中颇有不满。
而另一位大臣则是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,总是顺着君主的心意说话,哪怕君主的决策有误,他也会想尽办法为其辩解。久而久之,君主对这位善于迎合的大臣越发信任,对直言进谏的忠臣则逐渐疏远。
国家的局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变得日益严峻。忠臣心急如焚,再次在朝堂上慷慨陈词,指出君主的错误决策以及朝中的种种弊端。这一次,君主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,指责忠臣不懂得体谅他的苦心,让他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。
就在这时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站了出来。他语重心长地对君主说:“陛下,从古至今,贤明的君主都能倾听不同的声音,做到‘吁咈都俞’。忠臣的直言虽刺耳,却是真心为了国家;而那些一味迎合的,往往才是国家的隐患。倘若陛下只喜欢听顺耳的话,排斥真正的忠言,那国家的前途堪忧啊。”
君主听了这番话,陷入了沉思。他回想起历代明君,皆是能广纳谏言,无论赞扬还是批评,都能虚心接受,从而让国家昌盛。
最终,君主幡然醒悟,重新重用那位忠臣,并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大臣们畅所欲言的朝堂环境。从此,国家在君主的贤明治理和大臣们的齐心协力下,走向了繁荣富强。
“吁咈都俞”这个成语,正是提醒着后人,在面对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时,要有包容和接纳的胸怀,方能成就大业。
吁咈都俞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