吁咈都俞

成語拼音

yù fú dōu yú

吁咈都俞成語解釋

籲、咈,反對的感嘆詞。都、俞,讚美、同意的感嘆詞。形容君臣議事融洽。

典故出處

語本《書經·堯典》帝曰‘籲!咈哉!’”語本《書經·益稷》禹曰‘都,帝,慎乃在位。’帝曰‘俞!’”

成語典故

都俞吁咈,榮名動百僚;進退周旋,治道期千載。★明·王世貞《鳴鳳記》第十五出

成語造句

在討論方案的過程中,大家各抒己見,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,也有人表示贊同,真可謂是吁咈都俞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權力的交鋒與智慧的碰撞常常影響着國家的命運。 有一個時期,某國的君主立志要讓國家繁榮昌盛,廣納賢才,治理朝政。然而,朝中的大臣們卻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和主張。 其中,有一位剛正不阿的忠臣,他一心只爲國家和百姓着想,每每在朝堂上提出的建議都是經過深思熟慮,且切中時弊。但他的直言不諱卻常常讓君主感到面子上過不去,君主心中頗有不滿。 而另一位大臣則是個善於阿諛奉承之人,總是順着君主的心意說話,哪怕君主的決策有誤,他也會想盡辦法爲其辯解。久而久之,君主對這位善於迎合的大臣越發信任,對直言進諫的忠臣則逐漸疏遠。 國家的局勢在這樣的氛圍下變得日益嚴峻。忠臣心急如焚,再次在朝堂上慷慨陳詞,指出君主的錯誤決策以及朝中的種種弊端。這一次,君主終於忍不住大發雷霆,指責忠臣不懂得體諒他的苦心,讓他在衆人面前下不來臺。 就在這時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站了出來。他語重心長地對君主說:“陛下,從古至今,賢明的君主都能傾聽不同的聲音,做到‘吁咈都俞’。忠臣的直言雖刺耳,卻是真心爲了國家;而那些一味迎合的,往往纔是國家的隱患。倘若陛下只喜歡聽順耳的話,排斥真正的忠言,那國家的前途堪憂啊。” 君主聽了這番話,陷入了沉思。他回想起歷代明君,皆是能廣納諫言,無論贊揚還是批評,都能虛心接受,從而讓國家昌盛。 最終,君主幡然醒悟,重新重用那位忠臣,並努力營造一個能讓大臣們暢所欲言的朝堂環境。從此,國家在君主的賢明治理和大臣們的齊心協力下,走向了繁榮富強。 “吁咈都俞”這個成語,正是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時,要有包容和接納的胸懷,方能成就大業。

吁咈都俞-成語圖片

吁咈都俞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