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兵于农

成语拼音

yù bīng yú nóng

寓兵于农成语解释

寓寄寓,包含。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,平时务农,战时参战。或指军队屯垦。

典故出处

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,欲复寓兵于农之法,书生之见,可言而不可用者哉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古代的某些时期,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,以达到寓兵于农的效果,既保障了农业生产,又充实了军事力量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华夏大地上,战争时有发生,而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。 在某个时期,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外患的威胁。敌国频频侵犯边境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国家的军队虽然英勇奋战,但由于长期作战,兵力逐渐损耗,军费开支巨大,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 这时,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向君主进言,提出了“寓兵于农”的策略。他说:“昔日,周武王伐纣,能取得胜利,并非仅仅依靠强大的军队,而是因为他善于调动民众的力量,让民众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,也能接受军事训练,具备战斗能力。如今,我们也应效仿古人,让百姓在平日耕种田地,保障粮食生产,一旦国家有战事,他们便能迅速集结,拿起武器,保卫家园。” 君主听后,深以为然。于是,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。百姓们在农闲之时,被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,学习战斗技巧和兵法。同时,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,对于在军事训练中表现出色的百姓给予奖励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,成效显著。当敌国再次来犯时,这个国家的百姓迅速响应号召,纷纷投身战场。他们虽然没有职业军人那般精湛的武艺,但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保卫亲人的决心,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。而且,由于百姓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,国家的粮食供应充足,后勤保障有力,使得军队能够持续作战,无后顾之忧。 最终,这个国家成功抵御了外敌的入侵,保卫了领土和人民的安宁。而“寓兵于农”的策略也因其显著的效果,被后世所借鉴和传承。它不仅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,在和平年代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 这便是“寓兵于农”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它告诉我们,智慧的策略和民众的力量相结合,能够创造出强大的战斗力,保卫国家的和平与繁荣。

寓兵于农-成语图片

寓兵于农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