鹬蚌相危
成语拼音
- yù bàng xiāng wēi
鹬蚌相危成语解释
-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典故出处
- 北齐·魏收《为东魏檄梁文》鹬蚌相危,我乘其弊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在复杂的商业竞争中,各方势力常常如同鹬蚌相危,只盯着眼前的利益,却忽略了潜在的危机。
成语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片广袤的湿地,这里水草丰美,是众多生物的栖息之所。
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,一只鹬鸟正在湿地中觅食。它有着细长的腿和尖锐的长嘴,动作敏捷,时刻准备捕捉猎物。此时,一只河蚌正悠闲地在浅滩处享受着阳光。鹬鸟看准时机,猛地冲过去,想用它的长嘴啄住河蚌的肉。河蚌察觉到危险,迅速合上蚌壳,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。
鹬鸟拼命挣扎,想要挣脱河蚌的束缚,然而河蚌紧紧夹住绝不松开。鹬鸟生气地对河蚌说: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会被晒死。”河蚌也不甘示弱地回应道:“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,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,你就会饿死。”它们两个互不相让,僵持在那里。
此时,一位渔夫恰巧路过。他看到鹬蚌相持不下的情景,心中大喜。他不费吹灰之力,就将鹬鸟和河蚌一起捕获了。
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许多类似的场景。在战国时期,各国之间常常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相互攻伐,互不相让。例如,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上党之地,展开了长平之战。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,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。然而,最终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战略,取得了胜利。但这场战争也使得赵国国力大损,秦国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鹬蚌相危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利益冲突时,如果双方都固执己见,互不相让,往往会让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。我们应当学会以和为贵,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味地争斗,否则最终可能会两败俱伤,让他人得利。
鹬蚌相危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