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衰三竭
成语拼音
- zài shuāi sān jié
再衰三竭成语解释
- 竭尽。指力量一再消耗,已经衰减耗竭。
典故出处
- 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成语典故
- 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,他对斯大林格勒、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。★毛泽东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》
成语造句
- 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,敌军的士气低落,如今已是再衰三竭,我军胜利在望。
成语故事
- 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,战争频繁。其中,强大的齐国和鲁国之间常有纷争。
有一次,齐国兴兵攻打鲁国。鲁庄公准备亲自率领军队迎战。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谋士,他主动请求跟随庄公一同出征。
两军在长勺相遇,摆开阵势。战斗一开始,齐军凭借强大的兵力,击鼓进军,气势汹汹。鲁庄公见此情形,也准备下令击鼓迎敌。然而,曹刿却制止了他,说道:“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鲁庄公虽然心中疑惑,但还是听从了曹刿的建议。
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,未能攻破鲁军的防线。接着,齐军再次击鼓进攻,鲁军依然坚守阵地,不为所动。当齐军第三次击鼓进攻时,曹刿对鲁庄公说:“现在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。”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,鲁军士气高昂,奋勇杀敌,齐军溃败而逃。
战斗结束后,鲁庄公问曹刿为何要这样指挥作战。曹刿解释道:“作战靠的是勇气。第一次击鼓时,齐军士气最旺盛;第二次击鼓时,齐军的士气就开始衰落了;到第三次击鼓时,齐军的士气已经耗尽。而我们的军队,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,第二次击鼓时士气稍有低落,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憋足。此时出击,正能以我们的旺盛士气对抗他们的衰竭士气,所以能够取胜。”
这便是“再衰三竭”这个成语的由来。它形象地比喻了士气或力量经过多次消耗后逐渐衰竭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的士气和策略。正如长勺之战,曹刿善于观察和把握敌军的士气变化,从而以智取胜。
在后世的诸多战役中,将领们也常常借鉴这种经验,注重鼓舞己方士气,同时巧妙地消磨敌方的斗志。“再衰三竭”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也提醒着我们要善于积蓄力量,把握时机,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资源,以免陷入“再衰三竭”的困境。
再衰三竭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