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衰三竭
成語拼音
- zài shuāi sān jié
再衰三竭成語解釋
- 竭盡。指力量一再消耗,已經衰減耗竭。
典故出處
- 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夫戰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成語典故
- 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時,他對斯大林格勒、高加索兩處的進攻已經失敗。★毛澤東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》
成語造句
- 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,敵軍的士氣低落,如今已是再衰三竭,我軍勝利在望。
成語故事
- 春秋時期,諸侯爭霸,戰爭頻繁。其中,強大的齊國和魯國之間常有紛爭。
有一次,齊國興兵攻打魯國。魯莊公準備親自率領軍隊迎戰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謀士,他主動請求跟隨莊公一同出征。
兩軍在長勺相遇,擺開陣勢。戰鬥一開始,齊軍憑藉強大的兵力,擊鼓進軍,氣勢洶洶。魯莊公見此情形,也準備下令擊鼓迎敵。然而,曹劌卻制止了他,說道:“現在還不是時候。”魯莊公雖然心中疑惑,但還是聽從了曹劌的建議。
齊軍第一次擊鼓進攻,未能攻破魯軍的防線。接着,齊軍再次擊鼓進攻,魯軍依然堅守陣地,不爲所動。當齊軍第三次擊鼓進攻時,曹劌對魯莊公說:“現在是我們出擊的最佳時機。”魯莊公下令擊鼓進軍,魯軍士氣高昂,奮勇殺敵,齊軍潰敗而逃。
戰鬥結束後,魯莊公問曹劌爲何要這樣指揮作戰。曹劌解釋道:“作戰靠的是勇氣。第一次擊鼓時,齊軍士氣最旺盛;第二次擊鼓時,齊軍的士氣就開始衰落了;到第三次擊鼓時,齊軍的士氣已經耗盡。而我們的軍隊,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,第二次擊鼓時士氣稍有低落,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憋足。此時出擊,正能以我們的旺盛士氣對抗他們的衰竭士氣,所以能夠取勝。”
這便是“再衰三竭”這個成語的由來。它形象地比喻了士氣或力量經過多次消耗後逐漸衰竭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雙方的士氣和策略。正如長勺之戰,曹劌善於觀察和把握敵軍的士氣變化,從而以智取勝。
在後世的諸多戰役中,將領們也常常借鑑這種經驗,注重鼓舞己方士氣,同時巧妙地消磨敵方的鬥志。“再衰三竭”不僅在軍事領域有着重要的啓示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也提醒着我們要善於積蓄力量,把握時機,避免過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資源,以免陷入“再衰三竭”的困境。
再衰三竭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