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耳目
成语拼音
- zài rén ěr mù
在人耳目成语解释
-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,都已熟知。
典故出处
- 明·张岱《奇字问·序》”近取《左(传)》、《国(语)》、《史记》……诸书在人耳目前者,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。”
成语典故
- 豫省一灾,官吏以吞赈款兴大狱,昭昭在人耳目。★章炳麟《满洲总督侵吞赈款书》
成语造句
- 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,如今已经在人耳目,大家都在讨论。
成语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名叫靖国的国家。这个国家的君王名叫厉王,他性格乖戾,刚愎自用,对百姓的声音置若罔闻。
厉王在位期间,实行了诸多严苛的政策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然而,由于厉王的高压统治,没有人敢公开表达对这些政策的不满。
在这个国度里,有一位名叫召公的大臣。他为人正直,心系百姓,对厉王的种种作为忧心忡忡。他多次向厉王进谏,希望厉王能够倾听百姓的呼声,改变政策,以安民心。然而,厉王根本不听劝,反而对召公的进谏感到恼怒。
为了压制民众的声音,厉王派遣了大批的密探在民间巡查。只要发现有人议论朝政,就立刻抓捕治罪。一时间,整个国家人心惶惶,人们在路上相遇,甚至不敢用目光交流,只能匆匆擦肩而过。
但是,即便在这样恐怖的氛围下,百姓们心中的不满和怨愤仍在不断积累。终于,有一天,这种压抑的情绪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一般,再也无法遏制。
在一个集市上,有一个人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痛苦,大声地喊出了对厉王的不满。这一声呼喊仿佛是一个信号,周围的人们纷纷响应,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。
这股力量迅速传遍了整个靖国,终于传到了厉王的耳中。厉王这才意识到,百姓的声音已经无法被压制,他们的愤怒已经“在人耳目”,再也无法忽视。
然而,一切都已经太晚了。百姓们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,他们纷纷起来反抗厉王的统治。最终,厉王被推翻,靖国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作为统治者,应该倾听百姓的声音,关注民生,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忽视。否则,民众的不满和怨愤终将“在人耳目”,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。正如古人云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”
在人耳目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