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耳目
成語拼音
- zài rén ěr mù
在人耳目成語解釋
- 表示爲人們所聽到看到,都已熟知。
典故出處
- 明·張岱《奇字問·序》”近取《左(傳)》、《國(語)》、《史記》……諸書在人耳目前者,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。”
成語典故
- 豫省一災,官吏以吞賑款興大獄,昭昭在人耳目。★章炳麟《滿洲總督侵吞賑款書》
成語造句
- 這件事傳得沸沸揚揚,如今已經在人耳目,大家都在討論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靖國的國家。這個國家的君王名叫厲王,他性格乖戾,剛愎自用,對百姓的聲音置若罔聞。
厲王在位期間,實行了諸多嚴苛的政策,百姓們苦不堪言。然而,由於厲王的高壓統治,沒有人敢公開表達對這些政策的不滿。
在這個國度裏,有一位名叫召公的大臣。他爲人正直,心繫百姓,對厲王的種種作爲憂心忡忡。他多次向厲王進諫,希望厲王能夠傾聽百姓的呼聲,改變政策,以安民心。然而,厲王根本不聽勸,反而對召公的進諫感到惱怒。
爲了壓制民衆的聲音,厲王派遣了大批的密探在民間巡查。只要發現有人議論朝政,就立刻抓捕治罪。一時間,整個國家人心惶惶,人們在路上相遇,甚至不敢用目光交流,只能匆匆擦肩而過。
但是,即便在這樣恐怖的氛圍下,百姓們心中的不滿和怨憤仍在不斷積累。終於,有一天,這種壓抑的情緒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一般,再也無法遏制。
在一個集市上,有一個人實在無法忍受心中的痛苦,大聲地喊出了對厲王的不滿。這一聲呼喊彷彿是一個信號,周圍的人們紛紛響應,他們的聲音匯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。
這股力量迅速傳遍了整個靖國,終於傳到了厲王的耳中。厲王這才意識到,百姓的聲音已經無法被壓制,他們的憤怒已經“在人耳目”,再也無法忽視。
然而,一切都已經太晚了。百姓們的憤怒已經達到了頂點,他們紛紛起來反抗厲王的統治。最終,厲王被推翻,靖國陷入了混亂之中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作爲統治者,應該傾聽百姓的聲音,關注民生,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和忽視。否則,民衆的不滿和怨憤終將“在人耳目”,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。正如古人云:“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。川壅而潰,傷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”
在人耳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