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事制宜

成语拼音

zāo shì zhì yí

遭事制宜成语解释

犹言因事制宜。

典故出处

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许皇后》世俗岁殊,时变日化,遭事制宜,因时而移,旧之非者,何可放焉!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面对突发的状况,我们不能慌乱,要冷静思考,遭事制宜,找到最恰当的解决办法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风云变幻,局势复杂。有这样一段故事,充分展现了“遭事制宜”的智慧。 那是在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战乱频繁。有一个名叫卫国的小国,国力薄弱,常常处于被列强觊觎的危险境地。 卫国的君主是一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君王,他深知国家的处境艰难,一心想要寻求强国之道。在他的朝堂之上,有一位名叫李悝的大臣,此人足智多谋,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。 有一次,卫国周边的一个强国派出大军,兵临卫国城下,威胁卫国割让土地和城池,否则就要血洗卫国。卫国的君臣们惊慌失措,纷纷主张求和,割地赔款以保一时平安。然而,李悝却站了出来,他向君主进言道:“陛下,此时求和割地,虽能解一时之危,但后患无穷。强国的贪欲永无止境,今日割地,明日他们还会再来索要更多。我们必须遭事制宜,想出应对之策。” 君主听了李悝的话,心中犹豫不定。李悝继续说道:“如今敌强我弱,正面交锋,我们必然难以取胜。但我们可以利用卫国的地理优势,派出使者去游说周边与强国敌对的国家,结成同盟。同时,在国内招募勇士,加强城防,准备充足的粮草。” 君主采纳了李悝的建议,迅速行动起来。使者们不辞辛劳,成功地与几个国家达成了同盟,约定共同抵御强国的侵略。国内的民众也被动员起来,纷纷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。 当强国的军队准备攻城时,他们发现卫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而且周边还有同盟国的军队随时可能支援。强国的将领开始犹豫,担心陷入持久战会对自己不利。 就在这时,卫国的军队突然出城袭击,打了强国军队一个措手不及。强国军队阵脚大乱,最终不得不撤退。 卫国在这次危机中,没有盲目地屈服于强敌,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,制定出了合适的策略,最终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。这正是“遭事制宜”的生动体现,面对突发的状况,灵活应变,采取恰当的措施,从而化险为夷,转危为安。

遭事制宜-成语图片

遭事制宜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