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事制宜

成語拼音

zāo shì zhì yí

遭事制宜成語解釋

猶言因事制宜。

典故出處

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許皇后》世俗歲殊,時變日化,遭事制宜,因時而移,舊之非者,何可放焉!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面對突發的狀況,我們不能慌亂,要冷靜思考,遭事制宜,找到最恰當的解決辦法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風雲變幻,局勢複雜。有這樣一段故事,充分展現了“遭事制宜”的智慧。 那是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戰亂頻繁。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,國力薄弱,常常處於被列強覬覦的危險境地。 衛國的君主是一位年輕而有抱負的君王,他深知國家的處境艱難,一心想要尋求強國之道。在他的朝堂之上,有一位名叫李悝的大臣,此人足智多謀,對局勢有着敏銳的洞察力。 有一次,衛國周邊的一個強國派出大軍,兵臨衛國城下,威脅衛國割讓土地和城池,否則就要血洗衛國。衛國的君臣們驚慌失措,紛紛主張求和,割地賠款以保一時平安。然而,李悝卻站了出來,他向君主進言道:“陛下,此時求和割地,雖能解一時之危,但後患無窮。強國的貪慾永無止境,今日割地,明日他們還會再來索要更多。我們必須遭事制宜,想出應對之策。” 君主聽了李悝的話,心中猶豫不定。李悝繼續說道:“如今敵強我弱,正面交鋒,我們必然難以取勝。但我們可以利用衛國的地理優勢,派出使者去遊說周邊與強國敵對的國家,結成同盟。同時,在國內招募勇士,加強城防,準備充足的糧草。” 君主採納了李悝的建議,迅速行動起來。使者們不辭辛勞,成功地與幾個國家達成了同盟,約定共同抵禦強國的侵略。國內的民衆也被動員起來,紛紛爲保衛國家貢獻力量。 當強國的軍隊準備攻城時,他們發現衛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,而且周邊還有同盟國的軍隊隨時可能支援。強國的將領開始猶豫,擔心陷入持久戰會對自己不利。 就在這時,衛國的軍隊突然出城襲擊,打了強國軍隊一個措手不及。強國軍隊陣腳大亂,最終不得不撤退。 衛國在這次危機中,沒有盲目地屈服於強敵,而是根據具體的情況,制定出了合適的策略,最終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國家。這正是“遭事制宜”的生動體現,面對突發的狀況,靈活應變,採取恰當的措施,從而化險爲夷,轉危爲安。

遭事制宜-成語圖片

遭事制宜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