躁言丑句
成语拼音
- zào yán chǒu jù
躁言丑句成语解释
- 丑恶的言辞。躁,通臊”。
典故出处
-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奏启》若能辟礼门以悬规,标义路以植矩,然后逾垣者折肱,捷径者灭趾,何必躁言丑句,诟病为切哉!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他在情绪激动时口不择言,说出的话尽是躁言丑句,让旁人感到十分惊讶和反感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书生。李三自幼聪慧,勤奋好学,一心期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,金榜题名,为家族争光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三在求学的道路上遭遇了诸多挫折。多次参加乡试,却总是名落孙山。渐渐地,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,变得焦虑和浮躁起来。
在一次与同窗好友的聚会中,大家谈论着各自的学业和未来的抱负。当轮到李三发言时,他心中的郁闷和不满一股脑地涌了出来。他不再像以往那样温文尔雅、出口成章,而是口不择言,说出了许多偏激、粗俗的话语。
同窗们都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震惊,纷纷劝他要冷静,不可如此冲动。但李三却根本听不进去,继续着他那毫无条理、充满怨恨的宣泄。
不久之后,李三的这些躁言丑句传到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耳中。老学究摇头叹息道:“昔日之李三,文采斐然,如今却因一时之挫折,放纵自己,说出这般不堪之语,实在令人惋惜。”
在古代的典籍中,也曾有过类似的记载。古人云: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真正有修养、有智慧的人,在言语上总是谨慎的,不会轻易地让冲动和浮躁控制自己的言辞。而李三,恰恰背离了这一古训。
李三的名声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,就连他的家人也对他感到失望。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但此时已经悔之晚矣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,我们要保持冷静和沉着,切不可让浮躁的情绪左右自己,说出那些丑陋、不当的话语。否则,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声誉,还可能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。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,用理智和智慧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用躁言丑句来宣泄情绪。
躁言丑句-成语图片